83式273mm履帶底盤多管火箭車

型號 83式273mm履帶式多管火箭車
製造國/廠 中共/北方工業公司
使用國 中共
車體尺寸(m)

戰鬥重量(tonne)

15.134

發動機/馬力

推重比(tonne/馬力)

極速(km/hr) 45
續航力(km) 400
乘員 5
武裝 四聯裝273mm多管火箭發射器*1

 


俄式陸軍體系十分重視砲兵與多管火箭的運用,其砲兵、多管火箭的等級與口徑之綿密遠超過西方,而中共陸軍也承襲了相關的理念。俄系體系一般的野戰多管火箭口徑為130mm或122mm,此外還有口徑更大、射程更遠的級距,而中共陸軍第一種這類機動式大型多管火箭系統就是83式。

中共陸軍開發大口徑多管火箭的動機可追溯到1958年的金門砲戰,當時共軍主要裝備的130mm加農砲群由於彈道低,無法對付設置在山地或反斜面的目標;此外,對於壓制金門運補作業而言,共軍火砲的射速、威力與單位時間殺傷面積都嫌不足,執行這類任務都需要集結大量火砲才能進行,在部隊運用與反應時間方面甚為不便。因此,中共便在1960年底正式下達開發大口徑多管火箭的任務,技術指標包括口徑273mm、最大射程40km,由位於東北的127廠負責。早期的整體方案採用六聯裝發射器,以60式中型履帶牽引車為底盤,車上攜帶六枚備射彈,並使用簡單、不旋轉的尾翼穩定長桿火箭彈。由於此種設計十分簡陋,測試時發現散佈面積過大、精確度極差;加上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展開,這個項目被迫在1966年中止。

在1969年中蘇珍寶島事件中,中共陸軍遭蘇軍長程砲兵武器全面壓制;受到這項刺激,中共當局遂重啟大口徑多管火箭的研發計畫。由於受到當時技術與財政條件限制,將原訂技術指標的最大射程由40km降為30km。在這個階段研究中,原本不旋轉、單基發射藥的火箭彈被改進為自旋穩定、複合裝藥設計,顯著改善了精確度,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解決了複合裝藥的澆注問題。在1974年,大口徑多管火箭原型車出場,於1974至1982年間進行大量測試與改進工作,最後在1983年定型為83式,外銷型號為WM-40,1984年5月正式裝備部隊。在研發過程中,火箭彈的射程達到最初要求的40km,但搭載數量減為四枚。

由於威力較大,83式273mm並非附屬於一般的軍團之下,而編制於直屬戰區指揮單位的獨立砲兵部隊中。83式的火箭發射器由四個橫列的方形發射箱組成,發射管長4.52m,發射器水平迴旋範圍為左右各10度,俯仰範圍+5.5~+56度。除了由上級單位指揮之外,83式還配備一個58式光學直接瞄準儀,作為必要時的備份觀瞄裝置。83式的火箭發射器採用電動俯機構,高低機取自GSL-111掃雷車,不過制動方式由後者的液壓改為電力驅動;由於這個裝置不具備精確瞄準能力,操作時需先以電動調整大致仰角,再以人工手動方式進行精確瞄準;而水平方位調整則完全仰賴手動。 使用的83式火箭彈長4.712m,火箭重484kg,彈頭重134kg,最小射程約20km,最大射程40km, 駛入陣地後可在3至4分鐘內開始發射,每發射四發火箭約需7.5秒,發射後的再裝填時間約5至8分鐘。83式使用60-I中型履帶牽引車作為底盤,全戰鬥重量15.134ton,行駛時的重量(含備射火箭)為17.541ton,直立式的駕駛室位於車頭,擁有五對承載輪,無頂支輪,此外車尾還有兩個液壓穩定駐鋤,在發射前會放下以增加車體穩定性,車上編制五名人員。83式的最大路速45km/hr,越野速率30~35km/hr,續航距離400km。 為了搭配83式火箭車,中共還以SX-250六輪越野卡車作為底盤,發展出83式火箭運輸車,可搭載四枚火箭,車上裝有一個起重機來吊運火箭,能為83式進行再裝填或卸彈(最後仍須依靠人力將火箭推入發射管)。

經過前後24年的漫長發展,83式在1980年代終於服役;然而此時中共與西方國家進行頗多軍事技術交流,中共陸軍便發現剛服役的83式,各項技術指標與性能都已落後於西方先進水準 (例如同為273mm的MLRS),包括僅有一種彈種、備射量太少、操作的自動化程度太低(大量倚賴人力進行瞄準)、裝填不便、底盤通用能力差等。因此,中共陸軍並未大量裝備83式,只配備於少量單位進行相關編裝、戰術應用的測試,生產作業至1988年結束,目前已經全部退出第一線。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共地面部隊的軍演中,83式多管火箭都被用來模擬敵方的彈道飛彈,供防空部隊訓練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