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88式主戰坦克

中國88B主戰坦克。

型號 80/88式主戰坦克
製造國/廠 中國/北方工業公司
使用國 中國
車體尺寸(m) 長9.3(含砲) 寬3.37 高2.29(至車頂)/2.87(至防空機槍)
戰鬥重量(噸) 80式:38

88式:39.5

發動機/馬力 12150ZL柴油機*1/730
推重比(馬力/噸) 80式:19.2

88式:18.5

極速(km/hr) 57
續航力(km) 430
乘員 4
武裝 主武裝:

83式(80式/88B)/83A(88A)105mm旋膛砲*1

次武裝:

Type-54 12.7mm防空機槍*1

Type-59 7.62mm同軸機槍*1

煙幕彈發射器*8(80式)/12(88/96式)

 


前言

1950年代末期, 中國在蘇聯的協助下建立本身的 坦克產能,其第一代產品就是蘇聯T-54A坦克的中國版──59式坦克。1970年代中蘇交惡,中國坦克工業無法再獲得蘇聯的技術支援,只好以59式為基礎進行一系列研改,包括推出69式、79式等 坦克,然而這些車系都跳脫不了老一代蘇聯坦克的窠臼,性能終究有限。在1970年,中國展開研發新一代122中型坦克的研發,但由於本身能力有限,加上蘇聯技術支援中斷,導致此計畫最終仍於1974年以失敗告終。此時 中國仍陷於文化大革命的泥沼,各項國家建設研發完全停擺。

1970年代起, 中國展開新一代 主戰坦克的研製計畫,並開始引進西方科技,然由於文革因素而進展緩慢,直到1970年代後期文革結束後才有較大的發展。當時西方國家欲拉攏中國圍堵蘇聯,這種背景環境也使得 中國能接觸西方的軍事技術;在1970年代末期,中國617廠(後來隸屬北方工業公司,日後又改為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與201所選擇西德研發的新型豹二 坦克作為新一代國產坦克的技術指標,並從1979年起陸續推出WZ1224、WZ1226與WZ1226F2等原型車。然而這些仿原型車完全揚棄中國所熟悉的俄式架構,且技術超越 中國當時 坦克工業能力甚多,導致問題叢生。而在稍早,617廠也以現有69式坦克為基礎進行發展一個名為69-3型的 方案,由方慰先擔任總工程師,以617廠原先設計的69為基礎,引進若干西方新技術(如105mm滑膛砲)而成。由於1226與1226F2等原型車短期內無法克服瓶頸,因此 中國在1981年決定, 以69-3的火砲與射控系統,結合WZ-1224/1226的部分技術(底盤、承載等),正式作為解放軍的第二代主戰坦克,並由當時中國國防部長張愛萍正式命名為80式,而WZ1226等原型車則予以終止,作為未來第三代 主戰坦克的技術儲備。第三代主戰坦克計畫幾經演變,在1990年代後期終於成為99式主戰坦克。關於中國第三代主戰坦克的介紹,請見99式坦克一文。

現代化的起點──80式坦克

早期80式 坦克的原型車。

80式的研發工作由617廠主導,而201所、447廠與616廠亦參與協助。80式 坦克的研發前置作業始於1974年,1978年正式開始全車發展 。相關單位首先以69式中坦克的底盤搭配先前沒完成的WZ122的「三機」原型車的砲塔 ,以小直徑承載輪與液壓懸吊系統取代原本69式的大直徑承載輪與扭力桿懸吊,整合出WZ1223原型車 ;隨後又全面整合三七工程開發的若干新系統(包括83式105mm滑膛砲、射控系統、核生化防護系統、滅火抑爆系統等,主要針對69-3型坦克所開發),並換回扭力桿懸吊系統懸吊系統成為WZ 125原型車,這就是80式的前身。80式坦克在1981年確認了大致構型而進入細部設計,這一過程充分利用早年失敗的122型 坦克以及WZ1224/1226等實驗車的累積經驗,並應用了當時中國能獲得的若干國外技術,逐步解決了射控系統穩定性與機件可靠度等問題。首輛80式原型車於1981年出廠,編號ZTZ-80(內部型號仍沿用WZ122),在1981至1987年總共製造12輛原型車,陸續進行高溫、寒帶、沙漠、高原、渡河等一系列嚴格的操作數據,累積了大量寶貴的經驗與數據,總行駛里程數將近100000km(包含國家定型測試的50000km以上)。80式 坦克在1988年正式定型,依照年份而正式定名為88式,編號WTZ-88,期間在射控系統、裝甲等方面做了相當大的改良。雖然80/88式引進了西方技術,但為了縮短開發時程,故仍沿用過去69式 坦克的生產機具來製造車體與砲塔。

早期80式坦克相當程度地沿襲了前一代中國/俄製坦克風格,整體構型緊致低矮,戰鬥重量僅38噸,雖然被彈面積低,但裝甲厚度與車內空間也受到限制。80式採用傳統佈局,全車編制四名車員,駕駛席位於車頭左側,艙蓋設有2個84式觀測窗,夜間可更換成TDPN-2星光夜視鏡,駕駛座的高度與角度可以調節,駕駛席右側布置了油箱、彈藥箱以及電池等。早期80式 坦克仍沿用舊式龜殼型鋼鑄砲塔,外形低矮,正面厚度較大,砲塔四週增設具有防護效益的柵欄以抵抗穿甲彈,不過整體防護能力並不出色。80式使用了全新的底盤,車體由滾軋均質鋼甲焊接而成,車頭裝甲與水平面夾角為22度,並可加掛附加裝甲。80式揚棄了過去俄式 坦克慣用的克利斯蒂承載系統(無頂支輪),改採當時西方主戰坦克慣用的構型,這是因為617所引進了美國M-60主戰坦克的技術,故越野、避震能力較以往更為進步。59、69式 坦克的承載系統擁有五對承載輪,無頂支輪;而80式坦克的底盤則擁有六對中等直徑的承載輪與三對頂支輪,接地壓力較低, 並且免除了無頂支輪設計高速行駛時的履帶易跳動甚至脫落的問題,直徑較小的承載輪可降低車高。80式採用西方式的扭力桿懸吊,第一、二、五、六對路輪還設有無油自潤式摩擦減震器。由於採用直徑較小的承載輪,80式的懸吊系統行程低於59式,改善了越野時的平穩度。為了保護懸吊系統免於遭受彈片擊中,並抑制 坦克行駛時揚起的塵土,80式的側面還設置了波浪狀的側裙。防護方面,80式配備了個人式核生化防護系統與車內自動滅火系統。

動力方面,80式使用一具 中國616廠開發的12150ZL V型12汽缸渦輪增壓柴油機 ,基於69式坦克使用的12150-7BW柴油機(12150的改良型)來開發,以美國M-60戰車的AVDS-1790發動機為性能指標,於197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1985年定型,以渦輪增壓取代原本的機械增壓,最大馬力由12150-7BW的580匹增至730匹 (與美國AVDS-1790相當),且耗油率減少6%,這使得80式的推重比較69式的14.44大幅提昇至19.2,趕上了蘇聯T-72的水準。80式的傳動組件包括彈性聯軸節、直齒輪式傳動箱、摩擦式主離合器、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行星齒輪轉向機、制動器及側傳動器,變速箱具有5個前進檔與1個倒退檔。變速箱兩側各有一個二級行星式轉向機、帶式制動器和單對直齒輪式側減速器 ;相較於過去中國59、69式坦克的固定軸行星齒輪轉向機,80式的二級行星齒輪轉向機的操作更為平順敏捷。主離合器和轉向機採用機械液壓輔助操作,萬一液壓系統失效則能立刻換成機械操縱;而變速箱則採用機械操縱方式來變速。這些傳動部件均布置在發動機艙前部和下部,傳動裝置上方裝有冷卻系統。各動力/傳動部件透過連結單位連接在一起,使得維護作業較為便利;在一般情況下,只要通過可以拆起的油/水散熱器,人員就可以接觸動力系統各大部件,進行檢查和維修。為了更換部件,可將動力傳動艙上頂甲板拆下。進氣系統的空氣濾清器位於發動機輸出端的右側翼子板上,只需打開空氣濾清器上方頂蓋即可進行保養;在常溫或高溫情況下,發動機由頂蓋上的進氣口供氣,在嚴寒氣候中則從動力艙內進氣。此外,車內還裝有功率6kW的三相交流硅整流式發電機以及4個6-TKA-180型低溫起動型蓄電瓶。 80式的最大路速約57km/hr,登坡能力60%,越障高度0.8m,越壕寬度2.7m,續航距離430km,加裝車外燃料箱後增至600km。80式還配備俄式 主戰坦克慣用的潛渡裝備(包括用來密封進排氣口的布蓋、發動機進氣管、單向排氣閥、航向儀、排水泵及救生呼吸器等),潛度前單車整備時間20至30分鐘,能以潛渡方式通過5m深的水域,潛度距離600m,上岸後無須整備就能立刻投入戰鬥。此外,車尾裝設兩個輔助油箱,使車內燃油儲存量達到1300公升。

力方面,80式 坦克揚棄了59/69式以來的舊式100mm滑膛砲,換裝一門北方工業新推出的83式105mm旋膛砲,此砲首見於79式主戰坦克,是1970年代西方 坦克砲主流──英國L-7A3旋膛砲的中國仿製版,全重1950kg,砲身採用液壓自緊技術製造,並附有熱套筒來防止砲管受熱變形;砲身俯仰範圍為-4.3~+18度,砲身可直接從前方抽出而不必拆卸整個砲塔。83式能發射曳光翼穩拖殼穿甲彈(APFSDS-T,砲口初速1455m/s)、曳光高爆穿甲彈( HEAT-T,砲口初速1173.5m/s)、高爆榴彈( HESH,砲口初速731.5m/s)等彈藥,平均射速約7發/分;車上總共儲存44發105mm砲彈,其中19發位於車體前部油箱彈架,18發位於車體中段彈箱,車體右側甲板4發,左側甲板1發,砲塔內2發。83式的綜合性能高於以往的100mm火砲,比起WZ1224/1226使用的仿製德國120mm坦克砲則更成熟穩健,更適合當時 中國工業界的技術條件以及解放軍本身的後勤維持水準。80式的副武裝包括一挺Type-59 7.62mm同軸機槍,以及一挺位於車長席的Type-59 12.7mm防空機槍;其中Type-59同軸機槍最大射程1800m,日間射程1000m,夜間射程800m,實用射速250發/分,循環射速600發/分,車上備彈2250發,分置於9個車內/外彈箱;而Type-54防空機槍最大射程2000m,對地面目標的日間射程1500m,對空中1600m,實用射速80~100發/分,對空射擊射速600發/分,車上備彈500發。砲塔兩側各有四具有76mm煙幕彈發射器,投射距離約100m,齊射時能形成120度方位、正面總長120~150m的煙幕,煙幕持續作用時間可達2分鐘。車上的通信系統為889式 坦克無線電,以及配套的車內通話器

觀測/射控系統方面,最早的80式原型車使用GM-09簡單光點注入式瞄準系統,由具備光點注入功能的砲手瞄準儀(含第一代星光夜視鏡)、外置式雷射測距儀、彈道計算機、控制面板、光點電源、光點驅動器、目標角速度感測器、砲耳軸傾斜感測器、雙向複合控制穩定系統等部件組成,此外還有一具與主砲同軸的直鏡管。砲手光點注入式瞄準鏡為單目望遠式,具有3.5(視野18度)與7倍(視野9度)兩種放大倍率;雷射測距儀的測距範圍為200~8000m,誤差在正負各10m以內。相較於上一代 中國 坦克使用的主動紅外線夜視器,星光夜視鏡不像後者需要用紅外線探照燈照射目標,進而暴露本身的位置。車長透過指揮塔上的四面週視潛望鏡對外觀測(並未配備車長全週界瞄準儀),此外裝填手席也有一具潛望鏡,彈道計算機自動輸入雷射測距儀、高低角速度感測器、方位角速度感測器、砲耳軸傾斜感測器的數據,並透過人工將氣溫、發射藥溫、橫風、綜合修正等參數輸入介面,當測距儀失效時也可透過人工輸入目標距離;彈道計算機的解算距離介於200~3000m,解算精度為正負0.1密位。當砲手發現目標後,便透過操控介面使光點注入式瞄準儀中的大箭頭對準目標中心,此為初次瞄準;當大箭頭壓住目標中心時,砲手便按下測距儀的按鈕,同時對目標進行跟蹤,跟蹤約兩秒左右鬆開測距按鈕,隨即發射雷射進行測距,而代表目標距離的數字以及代表前置量的光點便出現在砲手瞄準儀視野中。此時,射控系統根據前置量自動調整砲身俯仰,等砲身穩定後,砲手再度透過操作介面使瞄準儀視野中的光點壓向目標中心,此為精確瞄準;一旦光點對準目標中心,砲手便可開火。相較於以往的 中國 坦克,80式的射控系統透過計算機以及環境/傾斜等感測器修正若干影響結果,使得命中率得以提升 ,但不具備行進間射擊能力。在作戰情況下,80式坦克在靜止狀態於1750m距離內接戰截面積2.3m×2.3m的移動目標時,以及在靜止狀態於1850m距離接戰截面積2.3m ×2.3m的靜止目標時,第一發命中率都高於50%,靜對靜狀況的系統反應時間小於7秒,靜對動也在10秒以內。80式的砲控系統具有自動與手動兩種操作模式,高低向和水平向穩定器均採用複合控制,水平向穩定精度正負2.5密位,高低向穩定精度正負1密位。火砲身俯仰速率介於0.05度~4.5度/秒,水平迴旋速率0.7度~20度/秒;此外,砲塔還具備車長超越控制機能,超越控制的水平迴旋速度為0.09度~20度/秒。 

日後接下來80式便不斷地改良精進,逐步邁向成熟並投入生產,側面印證了 中國 坦克技術從1980年代起的突飛猛進。以下便分別介紹:

略經改良的80式-II坦克。

80式-I:這是80式的第一種改良型 ,內部型號為WZ-122A,換裝較進步的潛望式微動干擾簡易射控系統,將砲手瞄準儀、夜視系統與雷射測距儀整合在一起 ,使得觀測與測距軸線重合,使校正作業變得容易;此射控系統採用簡單穩定模式,砲口軸線與砲手瞄準線同步動作,因此在日/夜間均能有效射擊固定與移動目標系統(但仍不具備行進間射擊能力),此外改用第二代星光夜視鏡。80式-I還加裝內建式檢測系統(Build in Test System,BITS),使維修工作更加簡易。除了先前已經擁有的個人式NBC防護裝備外,80-I又增添了全車加壓式NBC防護系統(含增壓機以及濾毒罐等),成為第一種加裝此一配備的 中國 坦克。 防護方面,80-I的砲塔與車體正面開始使用複合裝甲技術 ,防護能力有所提升;車體正面的複合裝甲型號為683型,係先前仿製西德120mm滑膛砲而發展的681複合裝甲的進一步發展型,以螺栓固定於車頭上甲板。

80-II: 主要是針對中東、巴基斯坦等外銷市場設計,內部型號為BW-122,相較於80-I的改良包括:

1.在變速箱上安裝了空氣壓縮機,使高壓空氣系統能不斷充氣,確保發動機空氣起動系統能可靠地工作。

2.在駕駛席潛望鏡處增設吹洗裝置,避免越野時飛揚的灰塵或污泥遮住潛望鏡而失去駕駛觀測能力。

3.增設兩套由引擎控制的煙幕產生裝置,係在高熱排氣管注入燃油來注入排煙,系統持續運作時間10分鐘,製造出的煙幕有效長度約200m,煙幕有效持續時間約2至4分鐘,運作時的燃油消耗量約每分鐘10公升。

4.換裝更先進的自動化全車式NBC防護裝置,由輻射自動劑量警報器、化學毒氣自動報警器、增壓風扇、濾毒罐、自動關閉機、繼電控制盒等部件組成。此系統偵測到γ射線或毒劑後便立刻警告乘員並自動啟動,自動封閉車上所有艙門孔洞,透過濾毒罐輸入空氣並在戰鬥艙形成超壓,能有效保護乘員不受核子落塵、生物戰劑和化學毒氣的侵襲。

5.換裝光點光環式瞄準儀,並使用第二代星光夜視鏡。

6.換裝具有保密功能的VRC-83車間無線電以及搭配的車內通話器。

7.在乘員席增設電風扇,提高了操作時的舒適性。

8.正面裝甲增厚,砲塔外加裝大型置物架,戰鬥重量 略增0.5噸,全長亦略為增加。

在1987年,北方工業以80-II式參與中東某國新坦克的競標,對手包括法國AMX-32中型坦克;在可維修性項目,由於80-II還沒有採用較現代化的動力包件概念,導致野戰環境下需要8小時才能完成動力系統拆裝,而競爭對手法國AMX-30由於有動力包件設計,只需45分鐘便能完成作業,最後這個項目成為80-II敗北的致命傷之一。

此外,還有一種採用方形焊接砲塔的原型車也稱為80-II,成為日後85式的基礎。

採用方形焊接砲塔的80-II原型車

85式:這是北方工業公司從1980年代發展的新型 坦克,使用與80式相同的底盤、承載系統與動力系統,換裝 新的盒狀焊接砲塔。早期85式原型車的觀測/武器系統與80式差不多,隨後進一步換裝更精良的穩像式射控系統、125mm滑膛砲、自動裝填系統等等,技術改進幅度極大,與80式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在別篇專文介紹。由於經費有限, 中國本身並未採購這種性能優於80/88式但昂貴得多的85式 坦克,而是用來外銷 (最主要的客戶是巴基斯坦),並以獲得的外銷收入來為解放軍換裝新型坦克,同時也可根據巴基斯坦的操作經驗進行改善,這是中國從80/88式坦克開始實行的新策略。

換裝83A長砲管105mm主砲的88A坦克。

88式A/B:80式 坦克發展到1988年正式定型,自用型號正式確定為88式 (ZTZ-88)。88式換裝北方工業新完成的37A型下反穩像式射控系統(外銷型號ISFCS-212),整合有雷射測距儀、砲手瞄準儀、彈道計算機、雙軸穩定裝置以及可偵測目標仰角、方位角、軸傾斜與橫風的環境感測裝置,整體水準較以往 中國 坦克有了長足進步,第一發命中率大幅提高,此外也具備行進間射擊的能力,夜視裝備則為第二代星光夜視器。此外,88式取消了原本80式位於砲盾左側的管狀瞄準鏡,煙幕彈發射器改為砲塔兩側各裝三組雙聯裝。通訊方面,88式配備了擁有保密功能的新型VRC-8000跳頻車間無線電 ,以積體電路科技的CWT-167B通信機取代以往真空管技術的A220A,車內通話器為CYY-168。88B是88式的第一種改良型,修改了儲彈設施,能使用中國新推出的105mm彈藥;88A則是稍後推出的進一步改進型,換裝83A型105mm滑膛砲,砲管進一步加長使射程、威力提升,發射翼穩長桿式高密度合金穿甲彈時能擊穿1000m外的北約的三層重型鋼板或厚達150mm/傾斜65度的均質靶,發射空心裝藥穿甲彈則可擊穿178mm/傾斜60度的均質靶,爆震榴彈能使50~60mm厚的滾軋均質裝甲內部產生5kg重的崩落碎片,而高爆榴彈的殺傷半徑則大於20m。 根據白俄羅斯方面的消息,88B裝備了由白俄羅斯Peleng公司開發的1K13夜視系統,全系統重60kg,整合了主動紅外線探測與被動星光夜視功能,並可在夜間導引105mm雷射導引砲彈攻擊目標;這種雷射導引砲彈由 中國北方工業集團在2005年公開,就是為了裝備於88B之上。

88式仍沿用傳統的龜殼鑄造砲塔,而88A則還可加掛FY系列的高爆反應裝甲 ,戰鬥重量增為39.5噸。雖然88式比起80式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其鑄造砲塔、105mm主砲等仍屬於上一代設計,與中國同時期發展出的85-2M無法相提並論;但由於經費拮据,解放軍無法立刻換裝85式,只能從1988年起開始生產88A/B坦克,逐步汰換陣中大批老舊的59、69式 坦克。由於中國公開的資料極少,外界只能大致推估88式的生產數量。知名的詹氏防衛評論中心(Jane's Sentinel Security Assessment)在2001年的刊物認為解放軍此時共配備了400輛88式A/B,這是比較可信的數字;而IISS在2002年則認為 中國已配備900輛88式A/B,次年更增為1000輛。然而實際上,由於中國隨後推出更新型的88C/96式乃至於當時研發中的第三代 主戰坦克(後來的99式),因此不可能以有限的資金大量生產已嫌過時的88式車系。

88式C/96式:88C堪稱80式族系最終的構型,1996年付諸量產之際正式命名為96式(西方國家一度還以為88C與96式是兩種不同的 坦克),是解放軍第二代主戰坦克的最終發展型,也是解放軍真正換裝的新一代主戰坦克。由於從血緣上,96式其實是85車系的最終型號,故與85式一同介紹,在此不予贅述。96式最後之所以終於能開始生產,也要歸功於 中國售予巴基斯坦85/90式 坦克所帶來的外銷收益。未來中國陸軍將以類似前蘇聯的高/低搭配方式,建構下一代坦克部隊陣容,較便宜的96式作為大量生產的骨幹,而高檔的99式只重點裝備於最精銳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