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式中型坦克

 69式是中共以59式為基礎改良而成的坦克。圖為1990年代以後推出的69-2M,已經換裝105mm滑膛砲。

中共在1970年代開發的69-3,定型後稱為79式。

型號 69式中型坦克(Type-59/WZ-120)
製造國/廠 中共/北方工業公司
使用國 中共、孟加拉、巴基斯坦、阿爾巴尼亞、剛果、伊拉克、坦尚尼亞、辛巴威、北韓等
車體尺寸(m) 全長9.125(69-1)/8.675(69-2)/9.22(79)(砲管向前)  

車體長6.002

寬3.27(不含側裙)/3.3(含側裙)

車高2.8(至高射機槍頂)/2.457(至車頂)

戰鬥重量(噸) 69-1:36.5

69-2:36.7

79、37.5:37~37.5

發動機/馬力 69-1/2、79:12150L-7柴油機*1/580

69-2M:12150ZL柴油機*1/730

推重比(馬力/噸) 69-1/2:15.9

79:15.5

69-1/2:19

極速(km/hr) 50
續航力(km) 車內燃料:420~440

加上車外燃料箱:500

乘員

4

武裝 主武裝:

69-1:100mm 54.5倍徑滑膛砲*1

69-2:100mm 旋膛砲*1

79/69-2M:81A型105mm 51倍徑滑膛砲*1

次武裝:

Type-54 12.7mm防空機槍*1

Type-59 7.62mm同軸機槍*1

Type-59 7.62mm駕駛座機槍*1

煙幕彈發射器*8(69-2以後)

 


起源

在1950年代,中共在蘇聯的協助下,於國內開始生產蘇聯設計的T-54坦克,中共稱為59式。雖然59式在引進之時堪稱世界第一流的坦克,但由於1960年代以後中蘇交惡,中共無法再獲得任何蘇聯技術支援,而中共自身由授權生產起家的 坦克工業,也還不具備自成一格的研發能力,這導致中共的坦克水平迅速落後。事實上,在中蘇交惡時,中共還沒有獲得諸如坦克火砲穩定系統、觀測射控系統等關鍵技術,導致早期量產的59式顯得無比陽春。

在1960年,中共軍委裝甲兵與第五機械部(簡稱五機部)正式決定開始研製下一代主戰坦克,打算從頭建立自主的坦克研製產能,擺脫對其他國家的依賴 。根據這個指示,五機部立刻組織第60研究所、201所、包頭617廠的設計所、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院等國內相關工廠與研究單位,展開新坦克的技術預研項目,包括雷射測距儀、雙向穩定器等,而首先上馬的計畫是1960年10月正式下達的WZ-111重型 坦克(另有專文介紹)。在1963年,裝甲兵科學研究院依照軍委裝甲兵的指示,展開新一代坦克的設計方案論證 ,在1963年10月啟動WZ-111重型坦克的研發工作(爾後終止),並在1964年提出新一代中型坦克的戰術技術指標論證方案。在1965年,五機部正式向有關科研單位下達新 一代中型坦克的研發任務,產品代號為WZ-121。在1966年,相關工廠推出第一輛試製原型車,1968年完成第二輛原型車,同時改裝出一輛「68G」原型車。由於外來技術的匱乏,相關單位只能以手頭上現有的59式為基礎,進行若干程度的研究改進,而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更使軍工企業的研發工作受到很大影響,種種因素導致WZ-121的研發進度十分緩慢。

在1969年初,中共與蘇聯在邊境的珍寶島發生武裝衝突,解放軍發現他們的59式坦克的100mm坦克砲、56式85mm反坦克砲或56式40mm反裝甲火箭都無法擊穿蘇聯T-62坦克,而T-62的115mm滑膛砲卻徹底壓倒了中共裝甲部隊的火力。然而,在珍寶島事件中,蘇軍遺留了一輛完整T-62在戰場上(該車因為壓到地雷導致履帶斷裂,因而被中共俘獲),等於是送給中共一份大禮。這輛T-62立刻被送至北京,由相關科員人員進行全面分析,獲得許多寶貴的資料與啟發;相關人員立刻將分析結果應用在WZ-121坦克研發案之中,針對WZ-121進行11項重大改進。在1970年2月,相關研究單位推出三輛原型車。原本五機部已經在1970年決定讓WZ-121進行量產,然而由於部分技術生產條件不成熟,量產作業又被迫中止。在1971年,五機部決定先暫時擱置技術不成熟的部件,至於技術基本成熟而質量不穩定的部件則組織力量重點攻關。為了讓WZ-121盡快推出,工作人員重新檢討原方案的戰術技術指標,進行若干簡化;經過相關部門審查後,軍委裝甲兵與五機部正式批准製造預量產型,並由裝甲兵準備定型測試。經過一系列定型測試後,中共國務院、中央軍委軍工產品定型工作領導小組在1974年3月2日正式批准WZ-121設計定型,並命名為「1969年式中型坦克」,簡稱69式。

基本設計

某種意義上,69式是中共第一種自行研製的坦克。雖然69式仍沿襲59式的基本架構,外觀也沒有顯著變化,但細部設計仍有不少改進。在動力、傳動與操縱方面,69式安裝一具12150L-7四行程V型12汽缸水冷柴油機,改良自59式的12150型,功率由520馬力提高至580馬力,並搭配一距功率6KW的GFT 6000發電機來供應電力;由於69式的戰鬥重量只比59式增加0.5噸,但發動機功率增加60馬力,因此推重比較高,加速性能優於59式。69式的駕駛操縱、傳動變速與承載懸吊系統仍與59式大致相同,僅有少量零件進行局部改進。69式的最大道路速度約50km/hr,爬坡度61%,側傾坡度58%,垂直越障0.8m,越壕寬度2.7m,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能涉渡1.4m深的水域。此外,原本59式將各油箱的分配開關、手搖泵、排氣開關、油量顯示器等都設置在車長座位底板下方,進行油料分配操作時,車長需離開座位、掀開底板,十分不便,因此69式將這些裝置改到駕駛席右側,由駕駛員直接在駕駛席操作即可。69式的裝甲及防護設計都與59式相同,車體由滾軋鋼甲板焊接而成,龜殼型砲塔則由裝甲鋼鑄造而成;車內配備3瓶填充1211滅火劑的半自動滅火裝置以及2具手提滅火器,與59式一樣,都沒有全車式核生化(NBC)防護裝置,車底緊急逃生門位於駕駛座右後方。此外,車尾也裝有兩個電點火煙幕產生器。

69式的砲塔戰鬥室配置基本上也與59式相同,不過69式加裝原本59式付之闕如的雙向穩定器,為此將砲塔座圈尺寸稍做調整;此一雙向穩定 系統也是根據那輛被俘虜的T-62坦克仿製而來,其水平向穩定精確度為正負3密位,高低向穩定精度為正負1密位。69式的觀測射控系統比59式更為完善,擁有雷射測距儀、70式砲手夜間瞄準鏡、69式 坦克砲瞄準鏡與69式車長晝夜觀測儀,其中雷射測距儀獨立安裝在砲盾上方,有效觀測距離300~5000m;砲手與車長的夜視鏡都是主動紅外線式,為此砲塔上上裝有砲手紅外線大探照燈(功率500W)與車長紅外線探照燈(功率200W),而雷射測距儀與紅外線探照燈便是69式與早期59式的外型差異之一。砲手紅外線夜視鏡的放大倍率為7倍,視界6度,最大視距800m;車長日夜瞄準儀的日間放大倍率為5倍,視界12度,夜間放大倍率6倍,視角8度,夜間有效視距400m。雷射測距儀使得 坦克的目標測距工作變得簡便而精準,原本59式只能靠砲手依照光學鏡頭的影像測距,誤差至少有50~60m,而雷射測距儀的誤差則在10m以內;此外,59式沒有任何夜視裝備,除非依靠探照燈或照明彈照亮目標,否則根本無法在夜間作戰,而69式的紅外線夜視儀則讓 坦克具備像樣的夜戰能力;而雙向穩定器則可在行進間提供穩定的瞄準器影像與火砲穩定度,具備較好的行進間瞄準能力與一定的行進間射擊能力。雷射測距儀、雙向穩定儀、紅外線夜視儀都是59式所無的裝備,這是因為1960年代中蘇交惡後,中共無法從蘇聯獲得這些技術;直到中共從國外取得T-55/62的技術,以及1969年在珍寶島擄獲的T-62,才讓中共在相關領域獲得突破。69式的通信裝備比59式有所改進,裝備一座A-220A坦克電台,這是50式的A-220的小幅改進行,儲存的頻道數量由96個增為288個。

相較於59式,69式最大的變革,就是以新的100mm 54.5倍砲取代原本59式的D-10T 100mm 53.5倍徑旋膛砲,由617設計所、61研究所、474研究所等單位共同開發。這門100mm 54.5倍徑滑膛砲基本設計仿自珍寶島事件擄獲的T-62坦克的2A-20滑膛砲,砲身全長5.75m,砲管長5.45m,砲身全重1970kg。此種100mm滑膛砲版本的砲膛排煙器 位於砲身前段1/3處(與2A-20相當),是與原本100mm旋膛砲最顯著的外觀區分。在1981年,新坦克砲完成開發,1982年投入量產。100mm滑膛砲免除了膛線,砲彈發射時不會摩擦旋轉,使砲口初速得以提高,也不會在砲膛內殘留銅屑,大幅減輕了清理砲膛的工作。為了配合100mm滑膛砲,中共也開發出第一種國產翼穩脫殼穿甲彈,這是一種次口徑穿甲彈,採用尾翼穩定,穿甲力高於普通標準口徑穿甲彈;這門100mm滑膛砲發射鎢彈蕊翼穩脫殼穿甲彈的砲口初速為1490m/s。第一批69式 坦克採用100mm滑膛砲,然而由於 當時中共火砲技術仍不成熟,測試結果卻顯示其射擊精確度與穿甲能力反而都不如100mm旋膛砲;因此除了首批150輛69-1型坦克外,後續的69-2型還是改回100mm旋膛砲。為了增加在戰場上持續作戰的能力,69式的100mm砲彈攜行量增為44發,比59式增加8發,標準基數包含13枚翼穩脫殼穿甲彈、13枚高爆穿甲彈與18枚高爆榴彈;期中,戰鬥室前方兩個彈架可容納19發,戰鬥室與發動機艙之間隔板前的中置彈架可容納12發,戰鬥室左側裝甲板可固定2發,戰鬥室右側裝甲板可裝4發,砲塔右壁上固定2發,砲塔後部固定5發。69式的次武裝與59式相同,包括一挺54式 12.7mm高射機槍、一挺59式7.62mm同軸機槍、一挺駕駛席右側的7.62mm固定式機槍,車上攜帶500發12.7mm機槍子彈與3000發7.62mm機槍子彈。

由於當時中共本身技術儲備不足,加上文革的影響,使得69式不得不沿襲59式的架構,而且發展進度十分緩慢;這導致69式一問世時,就已經落後於當代世界水平一截。在1970年代中期,蘇聯新推出的T-72坦克配備全世界口徑最大的125mm坦克砲,而美國等西方國家除了105mm旋膛砲之外,西德也在開發新一代120mm滑膛砲,用於豹二 坦克上;相形之下,69式的100mm滑膛砲,剛服役就落伍了。此外,如果69式一些技術指標不要訂得太高,使研發單位集中力量針對火砲、射控系統、夜視系統與雷射測距儀等項目進行攻關,或許能縮短研發週期,使69式提早服役。由於解放軍當局也已經預見69式「一問世就落伍」,因此並沒有如59式般立刻大量生產,而是優先換裝少量特定部隊。

69式的衍生型:

69-1:

69式最早的生產型──69-1,採用100mm滑膛砲。

最早的量產型,配備100mm滑膛砲。由於100mm滑膛砲性能不理想,此種69-1僅生產150輛便在1981年宣告停產。

69-2:

基於69-1諸多問題而改良成的69-2,換回100mm旋膛砲。

此為69-1的改良型,在1981年完成設計,1982年投入量產。69-2根據69-1的若干技術問題進行改進,並且根據同時其開發的59-1/2坦克改良計畫,進行生存性和操作實用性的改善。火力方面,69-2以性能較為穩定的100mm 54.5倍徑旋膛砲取代原本的100mm滑膛砲,配備翼穩脫殼穿甲彈、高爆穿甲彈與高爆榴彈。觀測射控方面,69-2加裝中共第一種較為完整成套的射控系統──自動裝表簡易型射控系統(TSFCS),包括TLRA1雷射測距儀、TGS-A主砲日/夜瞄準儀和彈道計算機,彈道計算機能根據輸入的目標參數來計算射擊參數,使射擊解算變得更為快速便利,不需再由人員手動計算。TSFCS彈道計算機對主砲的射擊解算距離為300~3000m之間,對同軸機槍則介於300~800m之間,對穿甲彈、脫殼穿甲彈、同軸機槍的射擊解算精確度在0.05密位以內,解算時間在1秒以內。TGS-A砲手瞄準儀有3.5與7兩種放大倍率,對應的視界分別為18度與9度;裝表方式有自動與手動兩種選擇,自動裝表精度不大於0.2密位。動力方面,69-2的變速箱加裝液壓輔助泵與行星齒輪傳動側減速器,同時加裝液壓動力轉向輔助裝置,使得駕駛、換檔作業變得更省力方便;主離合器與轉向機都增加摩擦片,此外調整冷卻風扇,提高冷卻風扇的轉速,以改進冷卻系統效能。

生存防護方面,69-2加裝全車加壓式核生化防護裝置,包括由自動控制密閉的戰鬥艙與通風過濾機加壓機,此外還是保有個人的核生化防護裝置;此外,車上設有新的滅火裝置,具備全自動與半自動操作模式,熱源感應器可在3至5秒內感應到車內火源,並自動啟動滅火器,總共備有三個滅火瓶,使用一瓶的滅火時間約10至15秒,使用三瓶的作用時間約30~35秒;此外,車體兩側加裝由8mm厚夾布橡膠板製成的側裙板來保護懸吊系統,同時也換裝與59-1相同的簡易開啟式車底逃生門。為了改善操作性,69-2還在駕駛席加裝油壓感測器、油壓指示器、油量指示燈、液壓油管外洩警示器,發動機增加運轉時數紀錄器,此外高壓啟動氣瓶也加裝AK-150空氣壓縮機,改善空氣啟動系統的性能。此外,通信裝備換成武漢有線電廠開發的889型 坦克電台與803型通話器,最大通信半徑增為25km。69-2加裝由發動機操作的煙幕產生系統,係將燃油注射在高熱排氣管上產生白煙,產生煙幕的有效遮蔽長度約200m,煙幕持續時間為2~4分鐘,可連續施放工作10分鐘,施放時燃油平均消耗量為10每分鐘10公升。

後期生產的69-2又有進一步改進:射控方面,早期69-2的TSFCS的雷射測距儀仍單獨設置於砲盾上方,比較容易毀損,因此後期型69-2坦克換裝TSFCS-L射控系統,將雷射測距儀與砲手瞄準儀結合為單一系統。此外,後期型69-2在砲塔加裝可減緩高爆穿甲彈威力的置物架,砲塔兩側還各裝一組76式四聯裝76mm煙幕彈發射器。

在1991年波灣戰爭中,被聯軍擊毀的伊拉克69-2A坦克。

波灣戰爭中,被俘虜的伊拉克69-2A坦克。

此外,中共也以69-2為基礎,在1981年開始研發外銷版,稱為69-2A,主要改良包括加裝核生化防護系統(NBC)等。69-2A於1982年9月開發完成,隨後大量外銷給第三世界國家,包括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泰國、北韓,總產量在3000輛以上;其中,伊拉克是69-2的最大客戶,在兩伊戰爭期間共購買1800至2500輛。1991年波灣戰爭期間,多國聯軍便擊毀、俘虜不少伊拉克的69-2型。巴基斯坦獲得中共技術轉移,在1990年代自行組裝配備105mm旋膛砲的69-2AP,總數約250輛,未來打算進行進一步升級。

69-2B指揮車:

這是以69-2為基礎開發的指揮型坦克,1982年完成設計並投產服役。69-2B減少兩枚100mm砲彈的籌載,騰出的空間增設一具892型電台,如此車上便有889與892型 坦克無線電台各一;砲塔外設有兩根天線,一根是長2.8m的雙節桿狀天線,另一根為長4m的四節桿狀天線;兩個電台設有濾波裝置,避免共同運作時發生互相干擾的情況 。為了在停車狀態下也能進行通信,69-2B在車尾外部增設一組輔助電源,包含一距功率3馬力的單汽缸汽油引擎、1KW單相自激交流發電機、換能器(由變壓器與單相橋式全波整流器)與延伸電纜,供應電源為230V、50Hz的單相交流電。輔助發電單元能在關閉主發動機的情況下供應通信機所需的電力,或者為蓄電池充電;必要時,能用延伸電纜以有線方式連接其他特定單位,完全不會洩漏電波信號。

69-2C指揮型坦克

69-2B的衍生型,不過將892型無線電台換為889型,即車上兩個電台都是889型,其餘都與69-2B相同。此車型主要用於外銷。

69-2C1指揮型坦克

以69-2C指揮型為基礎,改用天線共用器,以一根長3.3m的雙節式寬頻天線取代原本的兩個天線;其餘諸元都與69-2C相同。此車於1983年推出,同樣用於外銷市場。

69-3(79式)坦克

在1970年代,中共相關裝甲科研單位除了進行野心勃勃的WZ-122重坦克計畫之外,617所也以69-2為基礎開發一個較保守的預備方案,稱為69-3,由方慰先擔任總工程師。此型號係以69-2型的底盤為基礎,結合59-2型 坦克的火砲與觀瞄射控裝置 (另有專文介紹),包括帶有熱套筒的81A型105mm 51倍徑旋膛砲、從國外引進的自動滅火抑爆系統、中共與英國馬可尼公司合作開發的TSFCS-C潛望式微擾動簡易射控系統、雙向穩定儀、第二代星光夜視鏡、VRC-8000跳頻多波道保密無線電臺、VIC-1車內通話器等,詳見59式 坦克一文 。69-3式還配備全車加壓式核生化防護系統,由偵測器、車內增壓風扇與空氣過濾器組成;當偵測器探測到車外有伽瑪射線或化學毒劑時,能立即發出報報,並關閉 坦克所有艙門,形成密閉,同時增壓風扇開始運作,在車內形成超壓,阻止外界受污染的空氣進入車內。在外觀上,79式的砲塔兩側有置物箱與煙幕彈發射器,外置式雷射測距儀位於車長席前方。

由於WZ-122的技術遲遲無法突破,因此中共當局在1981年決定,以69-3的火砲、射控技術,結合WZ-1224/1225的部分技術(如底盤、承載),成為中共第二代 主戰坦克,並由當時中共國防部長張愛萍正式命名為80式。除了80式之外,原本的69-3仍繼續進行,在1981年以拼裝方式完成第一輛原型車,在1983年完成兩輛正式原型車,隨後進行各項測試,包括道路測試、雷射測距儀測試、夜視鏡距離測試、實彈射擊、電磁干擾測試以及冬季、夏季環境氣候測試,總行駛里程達1000km。69-3型通過測試並達成所有戰術技術指標後,於1984年進行首批生產,並參與該年10月1日的國慶35週年閱兵,在1986年1月國家軍工產品委員會批准定型設計,正式命名為79式中型 坦克。79式的生產作業直到1980年代後期,總共生產約500輛。

79-2坦克

此為79式的進一步改良型,又增加四個改良項目,包括以熱影像觀測儀取代第二代星光夜視鏡,進一步提高夜戰能力;射控系統增加電力/液壓複合雙向穩定器,並增加車長超越射擊控制裝置;在砲塔前部兩側加裝煙幕彈發射器支架;在砲塔週圍增裝了柵欄式屏障以提升對砲塔環的防護力。 79-2於1983年開始研製,1984年完成一輛原型車,不過最後並未獲得中共軍方採用。

WZ-653坦克回收車:

由69式底盤開發的WZ-653坦克回收車。

由69-2型坦克的底盤發展而成,去除砲塔,加裝絞盤、液壓起吊架、助鋤等裝置,可拖救損傷、失去動力、陷入淤泥或翻落崖洞的車輛,或將故障車輛牽引後送。WZ-652在1982年開始生產,1983年通過技術鑑定。

WZ-653的車頭設有操作艙,駕駛席位於車頭左側,駕駛員擁有夜視儀,車上也有照明裝置;主絞盤位於車體中部,絞盤的綱絲繩經車體前部向前伸出車外,可實施車輛拖救作業。液壓式駐鋤位於車首,進行拖救前放下助鋤以支撐地面,最大支撐力量70噸重;而在構築掩體時,助鋤還可當作推土鏟,最大鏟土深度在20cm以上。車尾焊有牽引鉤,牽引架平時固定在操縱艙左側的裝甲板外緣,用於對失去動力的車輛實施牽引。液壓起吊架設於車體上部,吊臂有兩節,能伸縮調整長度以及360度水平旋轉,起吊重量10噸,能輕易吊裝戰甲車輛的動力系統。自衛裝備方面,車尾外部裝有一挺12.7mm高射機槍。 車內仍保留與69-2相同的通信系統,並且另外配備103m的車內外通話導線,拖救時乘員能透過車內通話器與車外人員進行聯絡。

WZ-653越野性能良好,裝甲防護效能高,其液壓式起吊臂的工作效率與載重遠超過WZ-651裝甲回收車(由59坦克底盤改裝而來)的手搖式吊架。除了解放軍自用之外,也曾外銷多個採用69式 坦克的國家,例如伊拉克等。

84式裝甲回收車

以79式坦克的底盤,加裝WZ-653的設備而成,於1984年正式定型並進入解放軍服役,命名為84式中型坦克搶救車,產品型號為WZ-653A。

84式裝甲架橋車

以79式的底盤開發的WZ-621架橋車。

WZ-621架橋車橋材完全伸展。

產品型號WZ-621,以79式的底盤為基礎,加裝一套全長18m、承載重量40噸的水平伸展橋材,橋的收放仰賴液壓作業,能在45秒內完成架橋作業。

88式雙聯裝57mm防空機砲

以69式底盤開發的88式雙聯裝57mm自走防空砲。

此車於1980年開始研發,1988年完成設計定案。此防空砲車的系統架構十分簡單,以69式的底盤搭配59式雙聯裝57mm防空砲塔,射控裝備僅包括光學瞄準儀與G121A雷射測距儀,其設計理念與俄羅斯ZSU-57-2類似,顯然需要友軍雷達指揮單位配合才能有效作業。

88式37mm防空砲(PGZ-88)

以69-2的底盤搭配76式37mm防空砲塔而成,此砲塔於1970年代末期開始研發,1988年完成設計定案,不過最後並未進入解放軍服役。76式防空砲塔由鋼甲焊接而成,配備一座旋轉搜索雷達、光學瞄準儀與雷射測距儀,以及一座雙聯裝37mm防空機砲。由於另有專文介紹88式,在此不多做贅述。

69-2M

在1988年,第五機部下達以外銷用69-2A為基礎,研發進一步改良型的指令,型號為WZ-121H,1988年8月開始研製,在1988年11月至1989年2月進行相關研發與生產準備,在1989年8月完成三輛原型車,至9月實施性能測試,第五機部與軍委裝甲兵隨後正式將之命名為69-2M,1990年3月正式開始生產,中共現役的69-2都將陸續升級至此一標準。

69-2M以69-2A為基礎,加裝與79式相同的105mm滑膛砲、新型觀瞄射控系統與雙向穩定系統,以及位於砲塔兩側的四聯裝煙幕彈發射器等等;為了增加抵抗高爆穿甲噴流的能力,在砲塔兩側至正面都加裝柵格式裝甲。動力方面,69-2M換裝與85式相同的12150ZL柴油機,功率提高為730馬力。在1992年4月,相關工業生產單位進一步推出69-2MA型(產品型號WZ-121K),在穩定、射控、通信等項目進一步改進;而69-2MA的指揮車型號則為60-2MB,產品型號WZ-121KZ。

搭配125mm滑膛砲的69式原型車。

69-2G:此為1999年推出的原型車,搭配輕量版125mm滑膛砲、自動裝填系統,主要用於拓展外銷市場。

120mm滑膛砲搭載型:此為2003年在於阿布達比國際防衛展(IDEX 2003)首度推出的型號,搭載中共先前用於Ptz-89反坦克自走砲上的120mm滑膛砲以及較先進的射控系統,主要用於拓展外銷市場。

其他:包括WZ-6411裝甲燃料運輸車、GSL-130綜合地雷處理車(由79式底盤衍生而成)

由79式底盤衍生而成的GSL-130地雷處理車。

結語

作為中共第一種自行研製的主戰坦克,69式雖然有許多無奈,也明顯地缺乏前瞻性,但仍不失為一種成熟可靠的設計,歷年的發展也為80式等中共第二代 主戰坦克奠定基礎,在中共坦克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