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式輕型戰車
中共62式輕戰車係依據59式中型戰車縮小而成。
中共在1999年底發展的62式改良型,稱為62M,換裝全新的焊接砲塔、輕量化105mm主砲與新射控系統。
此車最後並未全面換裝。
型號 | 62式輕戰車(Type-62/WZ-131) |
製造國/廠 | 中共/北方工業公司 |
使用國 | 中共、 |
車體尺寸(m) | 全長8.015(砲管 向前) 車體長6.231 寬2.85 車高2.742(至高射機槍頂)/2.263(至車頂) |
戰鬥重量(噸) | 62式:21 |
發動機/馬力 | 12150L柴油機*1/430(62式)/520(62M) |
推重比(馬力/噸) | 62式:20.48 |
極速(km/hr) | 60 |
續航力(km) | 450 |
乘員 |
4 |
武裝 | 主武裝: 62式:62-85TC型85mm戰車砲*1 62M:輕型105mm主砲*1 |
次武裝:
Type-54 12.7mm防空機槍*1 Type-59 7.62mm同軸機槍*1 Type-59 7.62mm駕駛座機槍*1 煙幕彈發射器 |
研發過程 在1950年代末期,中共陸軍裝甲部隊主要的裝備,是接收自蘇聯的T-34戰車;由於當時華南地區道路基礎建設不發達,橋樑承載能力低落,加上水稻田密佈,導致重達34噸的T-34在華南地區運用不便。因此,解放軍總部機關遂提出研製輕型戰車的需求。在1958年6月,解放軍正式下達新一代輕戰車的研發任務。在1958年7月,輕戰車總體方案設計階段展開,相關研究單位提交三份輕戰車初步設計草案,隨後並依照這三份草案,推出了名為131型的設計方案;然而,在隨後的研製過程中,由於中共自行設計的12V135柴油機在試製過程中無法突破技術難關,導致131型的發展無以為繼,不得不在1959年5月擱置此一方案。
雖然131型無法繼續,相關科研單位仍以131型為基礎,在1959年6月提出名為132型的輕戰車方案。為了降低風險,132型基本上以當時蘇聯轉移技術在中共生產的T-54型戰車(中共稱之為59式)為基礎進行縮小與簡化,甚至使用59式相同的12150L型柴油機。為了適應132型較輕型的車體重量、懸吊與功率輸出,132型的12150L發動機的功率由520馬力調降為420馬力,最後定型為12150L-3,功率為430馬力。武裝方面,132型採用76.2mm火砲,當時還計畫裝備自動裝填機、自動測距儀等新技術,開創中共戰車發展史之先河,車內編制三名人員。在1959年9月底,第一輛132型的原型車出廠,主要用於動力、傳動與懸吊裝置的驗證,並在哈爾濱進行了行駛測試,總里程數達504km。在1959年11月,這輛132型原型車被送至北京,在解放軍總部機關與相關部門面前展示,受到了好評,並準備參加國慶閱兵。為了準備國慶閱兵,科研單位繼續對原型車進行6000km的行駛測試,進一步改善動力與承載系統。在1960年,首批28輛試製的132型輕戰車開始生產,並配屬於中共陸軍的訓練單位,為將來的換裝預作準備。然而,此時132型的自動裝彈機遲遲無法攻關,導致這批早期的132型試製車
62式輕戰車的原型車。
為了盡快提交完整堪用的成品,科研單位決定將132型的設計簡化,取消自動裝彈機、自動化測距儀等面臨技術難關的項目,在砲塔內另增一名裝填手,並換用傳統式的光學觀察/瞄準儀,這就是在1960年10月推出的132A型。然而,由於原本容納兩名人員的砲塔戰鬥室擠入第三名人員後,顯得過於擁擠,而76.2mm火砲與光學觀察/瞄準儀也無法滿足需求。在1961年4月,相關科研單位在哈爾濱召開輕型戰車定案會議,會議中決定以132型的底盤為基礎,針對132A的諸多缺失進行改進,包括加長車體、擴大砲塔容積,為此還需加大砲塔環直徑。增大砲塔係為了改善132A砲塔空間過於擁擠的缺陷,同時以威力更大、經過471發砲彈試射的85mm戰車砲,並換上搭配85mm戰車砲的觀測瞄準鏡。使用85mm砲在當時是個大膽的
嘗試,因為當時蘇聯的輕戰車與輕型兩棲戰車都只使用76.2mm火砲。新的方案被稱為132B,設計工作於1961年8月完成。在1962年3月,三輛132B的原型車完成,並移交裝甲兵科研院進行設計定型測試。在定型測試中,這三輛原型車總共累積了8839km的行駛里程數,發射砲彈96發,軍方對其相當滿意。在1962年6月,針對定型測試的結果,科研單位又進一步針對132B的變速箱齒輪強度及負重輪膠帶可靠度進行實驗與研改,測試累積的行駛里程數為775km,終於達到了設計指標。在1962年12月,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132B坦克設計定型,依照年份命名為「1962年式輕型坦克」,簡稱62式,產品代號為WZ-131。根據定型文件的要求,62式從1963年7月到9月又在華南的三界和蘇州地區進行實地測試,驗證車輛在高溫環境下的連續操作行駛能力,以及在水稻田、田埂地形的機動測試,總行駛里程約842km,測試圓滿成功。此後,62式輕型坦克便開始正式換裝中國南部的陸軍部隊;此外,部分62型輕戰車也被用來援助第三世界國家。
技術簡介
62式的砲塔戰鬥室內容納三人,車長與裝填手位於戰鬥室右側(裝填手在後),砲手席位於戰鬥室左側,而主彈藥艙則位於車體右前部的彈藥室。砲塔左後側設有供車長、砲手進出的車長艙蓋,中共戰車兵習慣叫作「車長門」;車長艙蓋頂部可以旋轉,頂部裝有三具周視鏡,可供車長進行週視觀察;車長艙蓋上還開有信號槍孔,可在車內發射信號彈。戰鬥室底部鋪有車底墊板,以利裝填手操作,戰鬥室左前側的車底墊板可以開啟,底下有個安全門,乘員可在緊急時由此離開戰車。戰鬥室的左後角落裝有加溫器,右後角落則有三個
半自動式滅火瓶以及一個手提式滅火器。車尾是動力傳動艙,與砲塔戰鬥室之間由隔板和中組柴油箱分開,具有隔音與隔熱的作用。
動力傳動艙內裝有12150-L3柴油發動機、空氣濾清器、主離合器、機械式變速箱、轉向離合器、電動起動機等,這些布置都與59式相似。62式的發動機、傳動裝置基本上也與59式大同小異,其12150L-3發動機是一種水冷式12汽缸四衝程燃料直噴柴油機,額定轉速為1800r/min,最大輸出功率430馬力,搭配ZFC-3000型發電機(電壓24V、功率3kW)提供車內所需動力,傳動系統包括速比為0.7的增速箱、多片式離合器以及定軸式機械變速箱,變速箱左面兩側各安裝1個多片摩擦式轉向離合器和側減速器,減速比為5.1,變速箱提供5個前進檔與1個倒退檔,車內共儲存724公升燃料。承載系統方面,62式的兩側各有五個單輪緣掛膠承載輪、1個誘導輪與1個主動輪,沒有履帶頂支輪,採用獨立式扭力桿懸掛系統。62式的最大路速約60km/hr,最大涉水深度1.3m,最大爬坡度為70%,最大側傾坡度約58%,垂直越障高度約0.7m,最大越壕寬度2.5m,道路最大續航力450km。 在1964至1965年,62式的生產廠受命進行改良62式的研發工作,並在短時間內提交了總體論證方案;同時,改進型85mm砲也已經在1984年完成需求論證與原型砲試製。在1965年,改良型85mm砲進入工程設計階段,並在1966年完成原型砲製造,並加裝在廠內的台架先行測試,不需等到實車完成,可節省研發時間。在1966年,相關主管部門批准了工廠提交的改進方案,型號為WZ-131-1,同時下達相關的技術指標。在1967年,工廠完成WZ-131-1的工程設計,並進入原型車試製與測試階段,而改良型85mm砲也移交給戰車總裝廠進行組裝。WZ-131-1在1969年完成定型測試,隨即向定型委員會呈報相關的試驗、鑑定報告。
與原本的62式相較,WZ-131-1的改良項目包括火砲射擊穩定性、開發新的85mm彈種、增加夜視裝置、增加主砲彈藥攜行量、增加潛渡能力等等。火砲方面,WZ-131-1的85mm砲增加了一個T型砲口制退器(外觀與美國M-48的90mm砲類似),砲座則加裝液壓駐退/復進機,可大幅抵銷火砲射擊的後座應力,使射擊時車體更加穩定,有助於提高命中率。此外,WZ-131-1加裝一個帶有穩定功能的砲身高低向電動伺服機構,操砲時砲手再也不需要費力地以手搖方式調整主砲仰角,加快接戰速度,同時也提高了命中率,甚至可具備一定程度的行進間射擊能力。不過WZ-131-1的觀瞄/射擊只有垂直向穩定功能,雖然讓行進間搜索目標較為容易,但是行進間瞄準目標時游標仍會劇烈抖動,不算真正擁有完整的行進間射擊能力。彈藥方面,原本85mm戰車砲的彈種以高爆彈藥為主,適合支援步兵作戰、對付敵軍半硬式工事目標,但明顯不足以制衡敵方主力戰車。因此,WZ-131增加了翼穩微旋穿甲彈,號稱可貫穿250mm厚、傾斜30度的裝甲,此外還增加黏著爆震穿甲彈;此外,也改進穿甲彈性能,原本曳光穿甲彈的發射初速由800m/s增為860m/s,同時增加了車內攜帶的彈藥數量,85mm砲彈攜帶量由47發增為62發,7.62mm機槍彈數量由2000發增為3000發,12.7mm機槍彈數量由500發增為825發。觀瞄方面,WZ-131-1增加與69式戰車(59式的改良型)相同的主動式紅外線夜視裝置,包括在砲盾上加裝紅外線探照燈,車長與砲手席都增設紅外線夜視觀測儀。動力方面,WZ-131-1的改進包括改良轉向機制動帶、使用新的平板掛膠承載輪、強度提高而重量較輕的蜂窩式油箱、增設冷起動系統與離心式機油濾清器等。此外,WZ-131還加裝制式的潛渡裝置,使戰車能涉渡深度5m以內、距離不超過100m的河流,渡河前整備時間在10分鐘以內,渡河後6分鐘內可恢復戰鬥能力潛渡裝置。
62改(WZ-131改) 62式其他衍生型與62-IIM
以62式底盤開發的82A(GJT-211A)工兵車。
以62式底盤開發的70式裝甲回收車(WZ-691)。
以62式底盤開發的762式火箭佈雷車(GSL-110B)。 除了前述基本型號之外,中共也曾以62式的底盤開發出若干衍生型,包括用於支援62式戰場後勤維護作業的70/79式裝甲回收車(WZ-691)、加裝推土鏟的82式/82A工兵車(GJT-211/GJT-211A)、加裝火箭拋擲地雷的762式火箭佈雷車(GSL-110B)等。 約在1999年底,解放軍總部又針對62式進行實驗性的大規模改裝,大幅度地參考了63A改良式兩棲裝甲戰鬥車的改良經驗,此種改良型稱為62-IIM。62-IIM最重大的變更,就是換裝一座與63A相當類似的新型焊接砲塔(很可能是由後者直接修改而成),不僅避彈外型與鋼板強度更勝於原本的龜殼鑄造砲塔,且砲塔正面還能加裝複合裝甲板,進一步強化防護能力。這座新砲塔內也擁有嶄新的火力、觀測射控與通信裝置,武器系統為一門低後座輕量版105mm滑膛戰車砲,係由中共88式主力戰車的83式105mm滑膛戰車砲發展而來,砲管縮長度縮短, 並加裝砲口制退器以及更強的駐退復進機,最大射程約2000m,整體威力較原本的85mm戰車砲大幅增加。配合新開發的彈藥後,此種輕量低後座力版105mm砲的威力與精確度,仍能與標準型105mm戰車砲相近。除了使用一般的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高爆穿甲彈(HEAT)與高爆榴彈(HE),這門輕量版105mm砲還能使用仿自俄羅斯9M117的雷射導引砲彈;至於次級武裝仍維持一挺7.62mm同軸機槍與一挺12.7mm防空機槍,砲塔兩側裝有四管煙幕彈發射器;此外,砲塔兩側設有置物架,放置的物品多少可增加對高爆彈藥的防護效果。62-IIM據信使用中共陸軍第二代光點投射式射控系統,包括含雷射測距儀與星光夜視鏡的砲手瞄準儀、彈道計算機、含星光夜視鏡的車長瞄準儀以及觀測儀/砲身雙軸穩定裝置等,彈道電腦可考慮目標距離、車體傾斜等內/外在因素進行計算,整體接戰效率與命中率比原本62式大幅提高。62-IIM以被動星光夜視鏡取代62改的主動式紅外線夜視裝置,免除了後者在夜間也容易被敵方紅外線夜視鏡看到的缺點。雖然62-IIM的觀測射控系統仍較一般主力戰車簡單,但整體能力已經比原本62式改善甚多。此外,砲塔內還擁有新的數位通信系統,大幅增加了通信距離、品質與抗干擾保密成度。因應車體重量的增加,62-IIM的12150L柴油機遂調校恢復成520馬力──也就是原本59式戰車上的12150L發動機功率,為此變速箱與懸吊承載系統也略經調校。
中國大陸在2006年底播放的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道具車,係以62式改裝而成。 不過,或許是鑑於輕戰車在未來戰場上已經顯得高不成低不就,火力、防護力無論如何遠比不上正牌主力戰車,也無法抵抗反裝甲武器的攻擊,機動能力則被新一代主力戰車超過,甚至新一代搭載砲塔的八輪裝甲車也能擁有直追輕戰車的火力與防護力,而且擁有更優異的道路機動表現以及經濟性;因此,中共陸軍最後沒有採用62-IIM方案,而已完成的三輛62-IIM遂在測試完畢後封存於某裝甲部隊的庫房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