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者1/2型主力戰車
英國挑戰者-1型戰車基本上是酋長MK-5的過渡改良型,沿用相似的射控系統與承載系統。
圖中的挑戰者-1攝於1991年沙漠風暴作戰期間。
收藏於英國南部多賽特郡柏靈頓坦克博物館(The Tank Museum, Bovington)的一輛挑戰者-1戰車,採用沙漠塗裝。
攝於2012年6月30日的動態表演。
經過大幅精進的挑戰者-2戰車,射控系統有著飛越式的提升。注意其主砲上方與砲座同軸的
TOGS-2紅外線熱影像儀。
挑戰者-2戰車的原型車,現今存放於柏靈頓坦克博物館。攝於2011年8月6日。
一輛在柏靈頓坦克博物館進行動態表演的英國陸軍現役研發用挑戰者-2戰車,攝於2012年6月30日。
2014年11月21日,英國陸軍超過1000名部隊與裝甲單位進入波蘭,在Swietoszow與波蘭陸軍舉行聯合演習。
這是是2008年以來,英國派遣最多軍隊到東歐的一次,這是北約針對俄羅斯介入烏克蘭內戰的反應。
圖為英國陸軍的挑戰者-2戰車部隊,後方有戰士型裝部戰車部隊。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 挑戰者1/2型主力戰車(Challenger 1/2) |
製造國/廠 | 英國/維克斯防衛公司(Vickers Defense) |
使用國 |
挑戰者-1:英國、約旦
挑戰者-2:英國、安曼 |
車體尺寸(m) | 全長6.88(不含砲管) 全寬3.71 全高2.53 |
戰鬥重量(tonne) |
挑戰者-1:62
挑戰者-2:62.5 挑戰者-2E:65 |
發動機/馬力 |
挑戰者-1/2:CV-12柴油機*1/1200
挑戰者-2E:MTU MB- 883柴油機*1/1500 |
推重比 (hp/tonne) |
挑戰者-1:19.35
挑戰者-2:19.2 挑戰者-2E:23.1 |
極速(km/hr) |
挑戰者-1:56
挑戰者-2:59 挑戰者-2E:72 |
續航力(km) |
挑戰者-2:450
挑戰者-2E:550 |
乘員 | 4 |
武裝 |
主武裝:
挑戰者-1:L-11A5 120mm 55倍徑旋膛砲*1 挑戰者-2/2E:L-30A1 120mm 55倍徑旋膛砲*1 挑戰者-2 CSP:換裝Rh-120-55 120mm 55倍徑滑膛砲 |
次武裝: 7.62mm同軸機槍*1 7.62mm車長用防空機槍*1 L-8五聯裝煙幕彈發射器*2 |
前言 「約翰牛」英國是戰車的發明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為了突破西歐壕溝戰的僵局而設計了這種被稱為「Tank」的龐然大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英製戰車的表現並不算理想,鋒芒全給大放異彩的德國裝甲部隊搶光,英國本身的軍隊卻還得仰賴美國大量供應戰車才能扭轉危局。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尤其是目睹了德國虎、豹重型戰車的優異性能),英國人認為一輛優秀的戰車必定擁有極佳的穩定性以獲得高命中率,而戰車必須開進良好的射擊位置,經過確實的瞄準才能達成一次有效的射擊,而不是在快速機動中倉促停車、開火(當時行進間射擊技術仍未出現);又,冷戰時代北約陸軍在歐洲大陸採取守勢戰略,對戰車機動性的要求並非迫切。經過以上的需求考量,加上當時科技水準的限制(發動機的出力不足以使龐大的主力戰車獲得良好機動性),二戰之後英國戰車的設計遂依循火力、防護力優先(強大的火力與厚重的裝甲並不抵觸,甚至較大的車重才能增加停車射擊時的穩定性)、犧牲機動力的原則,均擁有當代最大口徑水準的戰車砲、龐大的車體與堅實的懸吊系統,並具備雄厚的裝甲來抵抗敵方砲火的攻擊,但是機動能力就被犧牲。從百夫長、酋長到本文介紹的挑戰者,二戰之後英國不同世代的主力戰車都保有前述穩定、力量強且鈍重的特性。 起源 早在1960年代末期酋長式戰車剛剛研發完成並開始部署,英國便著手規劃更新一代的主力戰車,不過過程並不順遂。最初英國以酋長式為藍本推出FV-4211原型車,以全新設計、具有查布漢複合裝甲的車體與砲塔搭配酋長式既有的裝備,防護能力大幅強化,不過這項計畫隨著1972年英國、西德展開未來主力戰車(FMBT)計畫而撤銷。不過FMBT隨後也因為兩國意見、進度不一而在1977年宣告終止。隨後,英國推出本身的MBT-80計畫,但是緩不濟急,而且面臨經費困難。同樣在1970年代,酋長式戰車的製造商──英國國營的皇家兵工廠(Royal Ordnance Factory,1986年被民營的維克斯防衛公司(Vickers Defense)購併,維克斯日後又成為BAE Systems的裝甲車輛部門)以及英國軍用車輛和工程發展中心(Military Vehicle Engineer Establishment,MVEE)根據伊朗的需求,開發了大幅改良自酋長式的FV-4030系列戰車設計案(伊朗原先就是酋長式戰車的客戶),因此正尋覓新一代戰車的英國陸軍也將注意力轉移到這種外銷型戰車設計上。FV-4030系列包括FV-4030/1、FV-4030/2(波斯獅(Shirl)-1,此車後來獲得約旦的訂單,稱為哈利德(Khalid))以及FV-4030/3(波斯獅-2),伊朗總共打算採購125輛FV-4030/2與1225輛FV-4030/3。不過隨著1979年親美的伊朗巴勒維王朝被革命衛隊推翻,同時期所有西方國家對伊朗的軍售案,包括與美國貝爾的大規模直昇機技術轉移(詳見AH-1眼鏡蛇攻擊直昇機一文)、四艘改良自史普魯恩斯級的防空驅逐艦(即日後的紀德級),以及前述FV-4030/3的戰車採購等等都宣告撤銷(不過約旦隨即接手伊朗採購的125輛FV-4030/2)。不過英國隨即以FV-4030/3為基礎進行進一步改良,推出了FV-4030/4,接著就被正式命名為挑戰者(Challenger)主力戰車(由於日後又有大幅改良的挑戰者-2,故在此稱第一種挑戰者為挑戰者-1型),作為MBT-80進入英國 陸軍服役前的過渡性車種。事實上,挑戰者-1便使用了許多MBT-80已經發展成熟的技術。不過由於英國財政困難,MBT-80終告撤銷。 FV-4211原型車
英國在1971年建造的FV-4211鋁合金原型車,用來測試查布漢複合裝甲。此車目前收藏於 柏靈頓坦克博物館,攝於2011年8月6日。 為了測試為挑戰者戰車開發的查布漢(Chobam)複合裝甲,英國軍用車輛和工程發展中心(MVEE)在1971年建造了一輛編號FV-4211的原型車,沿用酋長式的火砲與機械組件,車體與砲塔則為全新的構型,採用輕質鋁合金製造,並裝置有查布漢複合裝甲塊。FV-4211是英國首度嘗試以鋁合金製造主力戰車的車體與砲塔,主要是為了在加裝查布漢裝甲之餘仍能減低重量。FV-4211砲塔造型簡潔洗鍊,正面有大幅的傾斜角度。FV-4211戰鬥重量56 tonne,最大路速48km/hr。FV-4211是英國第一輛實際裝置查布漢裝甲的戰車,同時期美國正在開發XM-1戰車,並與英國簽署合作協議,因此FV-4211的測試結果(尤其是查布漢裝甲)也被美國方面參考。而FV-4211的一些構型如砲塔外型,也被日後的挑戰者戰車延續。FV-4211的測試工作在1972年完成,而這輛原型車則在1990年被捐贈給英國南部多賽特郡的柏靈頓坦克博物館(The Tank Museum, Bovington)。 挑戰者-1 1980年,英國陸軍正式下了第一批243輛挑戰者-1的訂單,從1983年起開始服役,並於1985年交貨完畢;而英國國防部又在1984、1985和1988年分別下了三筆訂單,數量分別為64輛、18輛與76輛,使得挑戰者-1的總數最後達到了460輛。以上戰車原訂於1989年9月交貨完畢,但實際上則有些許延誤,至1990年中葉才完成。 如同前述,挑戰者-1算是酋長式戰車的過渡改良型,其車體、砲塔基本設計仍與酋長式類似,不過在細部上有不少改良 。挑戰者-1最重要的技術特徵,是在砲塔前方以及車身正面都加裝英國在1970年代最新開發的查布漢 (Chobam)複合裝甲,所以戰車外觀與酋長式有相當大的差異。查布漢複合裝甲 由位於查布漢鎮的英國國國防部車輛工程局的一個小組所研發,最初稱為柏林頓(Burlington),開發工作於1976年完成,其技術細節至今仍是機密,據信它的構造大致上是由兩塊高強度鋼板內夾陶瓷層而成的三明治結構 ,陶瓷層由許多陶瓷塊如同堆砌磚牆般組成。其中,陶瓷層是最神秘與最關鍵的部分,這不是一般的陶瓷,而是材料科技下的精心產物(據信是耐高溫、高硬度的氧化鋁、氧化鎬等,硬度是傳統陶瓷的五倍 ;陶瓷材料的雨果紐強度是鋼的十多倍,能更有效地抵抗高爆穿甲彈的噴流)。查布漢裝甲被高爆穿甲彈的噴流擊中時,陶瓷層會粉碎,可有效吸高 爆穿甲彈的能量,使之無法繼續貫穿後面的鋼板,而不同陶瓷塊以及鋼板之間的交接處也會對穿甲彈射流造成干擾。第一代的查布漢複合裝甲號稱防護能力為同厚度的傳統鋼甲的三倍,而此後這種裝甲還持續地進行改良提升。一般認為德國豹二、美國M-1等西方當代著名戰車也使用了查布漢複合裝甲,但實際上美國與德國都是自行開發所需的裝甲來裝備自己的戰車,其中又只有美國M-1使用構造與查布漢類似的複合裝甲,但早期型M-1的複合裝甲效能比不上查布漢。 相較於傳統鋼製實心裝甲,第一代查布漢裝甲的陶瓷層為非約束型,對射流速度高的高爆穿甲彈(HEAT)防護效果良好,但是對速率比HEAT射流低的動能穿甲彈(KE)的防護效果就沒那麼突出,大約只有對HEAT的1/3。查布漢裝甲的陶瓷結構在吸收打擊時會以碎裂的形式來抵銷砲彈能量,但這也使其承受連續轟擊的能力存在隱憂,此外查布漢裝甲無法與戰車本體結構製成一體,只能加裝在戰車最容易被擊中的部位,而且必須使用較為方正直線的造型,難以縮小及緊致化,因此使用查布漢裝甲的戰車變得笨重而龐大。查布漢裝甲的成本非常昂貴,且由於內部的陶瓷層會逐漸碎裂腐蝕,所以必須定期更換,導致維護成本居高不下。 挑戰者-1的砲塔基本結構沿襲自酋長式,砲塔本體只做了小幅度修改,在砲塔外部焊接一層裝甲板,砲塔本體與外部鋼板之間加裝複合裝甲的夾層 。由於原本酋長式的砲塔表面並不是單純的平面,因此挑戰者一型的複合裝甲也有若干弧度而非全然方正。挑戰者-1的砲塔基部與車身緊密地整合,使得砲彈鑽入接合處的機率降低。 由於裝甲厚度較大,加上查布漢複合裝甲的加持,挑戰者-1的防護能力咸信優於同時期的美國M-1早期型。與酋長式相同,挑戰者-1的駕駛席位於車頭中央,駕駛座同樣維持半躺臥設計以降低車體高度,不過駕駛在緊急時可由後方的戰鬥室逃生。挑戰者-1的車長與裝填手席分別位於砲塔內部的右邊與左邊,砲手席則在車長前方。 動力方面,挑戰者-1的配置與哈利德戰車相同,採用一具帕金斯引擎(Perkins Engines)生產的禿鷹(Condor)V-12渦輪增壓柴油機搭配一具David Brown生產的TN-37自動變速箱,最大功率達1200馬力,較後期型酋長式的750匹馬力大有進步。不過此等輸出仍比M-1、豹二的1500馬力要差了一截,加上挑戰者-1的重量 高達62公噸,所以只獲得19.35的推重比,最大路速56km/hr,機動能力較為遜色。挑戰者-1的發動機、變速箱與冷卻裝置整合為單一的動力包件,重達5.95ton,能在45分鐘內由車內人員以輕型輔助設備在45分鐘內完成吊裝拆換作業。相較於酋長式,挑戰者-1的燃油攜帶量也有所增加。挑戰者-1的底盤基本上也沿用酋長式的設計,但是改採精密的液氣壓懸吊系統,由MVEE以及航空測量儀器公司合作發展,並交由維克斯生產,其垂直減震行程高達500mm。液氣壓懸吊系統的避震、減震效能遠非傳統扭力桿或台車式可比,使得挑戰者-1擁有更好的射擊穩定性與越野機動能力;此外,這套液氣壓懸吊系統不佔用車體內部的空間 。因此雖然挑戰者-1的發動機出力不如美國M-1的1500馬力,使得最大路速較為遜色,不過拜懸吊系統較佳之賜(M-1車系採用較便宜的扭力桿承載系統),兩者的最大越野速度卻差不多(約48km/hr)。挑戰者-1換裝650mm的寬幅履帶,承載輪數量仍為英國戰車傳統以來的六對,頂支輪則有兩對,與酋長式的三對不同。挑戰者-1的車身側面裝有側裙,以保護懸吊系統並能部分抑制行駛時揚起的沙塵。英國陸軍也為挑戰者-1購買了Pearson的UDK-1液壓推土鏟,於1990年配發,每個戰車連有一輛挑戰者-1配備此種液壓鏟。UDK-1液壓鏟的安裝十分容易,直接加裝於車頭硬點即可,拆裝只需15分鐘,其運作所需的動力則由車上供應。 火力方面,挑戰者的主砲沿用酋長式的L-11A5 120mm 55倍徑旋膛砲,不過據信經過改良,擁有3000m以上的射程,砲身俯仰範圍介於-10至+20度。有趣的是,同時期推出的歐、美、俄戰車清一色都採用了滑膛砲,唯獨英國始終堅持 傳統的旋膛砲以及獨特的分離式裝藥設計 ,彈體放在砲塔尾部的彈艙,拋射藥筴則置於車體內。拋射藥筴、彈頭分離使得裝填手負擔的重量減輕,且拋射藥筴跟彈頭能分別儲存在較安全的地方 ,儲存彈藥的空間利用效率也比較好,車上能攜帶更多彈藥。不過如此也使得裝填手必須從不同的地方取出彈頭跟裝藥,之後還得將拋射藥筴與彈頭組合在一起,工作變得比較繁複。就相同 倍徑數的砲管與發射藥而言,旋膛砲由於需將部分火藥能量轉為砲彈旋轉動能來維持彈道的穩定,故初速與穿甲力低於同級滑膛砲,所以需要較長的砲管來彌補,這就是為何英國幾種120mm戰車用旋膛砲早就達到了55倍徑,但同時期德國的120mm滑膛砲僅44倍徑的原因 。相較於滑膛砲,雖然旋膛砲會有製作費工、磨損劇烈而壽命較低、砲口初速較低的先天弱點,不過砲彈精確度較佳,而且彈種選擇遠比滑膛砲廣泛(滑膛砲只能發射翼穩穿甲彈),尤其是能發射滑膛砲所無的 黏著爆震彈(HESH,彈頭撞擊目標時,內部炸藥會向前移動並變形延伸,黏貼住前方超過彈徑一倍的面積後引爆,將強烈震波傳導至目標的裝甲或牆面,造成其結構變形崩落並在目標內部高速飛散,對裝甲車或工事內部的 人員與裝備造成強大傷害),這些就是英國陸軍對其偏好的主因。挑戰者-1使用的彈種包括L-15A4脫殼穿甲彈(APDS)、L-23A1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L-20A1脫殼訓練彈(DS-T)、L-31黏著爆震彈(HESH)、L-31A5爆震訓練彈、L-34白磷煙霧彈(WP)等。挑戰者-1搭載64個120mm砲彈儲存容器以及42個 拋射藥筴容器,儲彈量高於M-1A1與豹二;每個藥包容器能容納一個脫殼穿甲彈藥包或兩個高爆彈藥包,故挑戰者-1的標準發射藥配置為20個脫殼穿甲彈 拋射藥筴以及44個高爆彈拋射藥筴,所以砲彈彈種比例也依照此一準則配置。挑戰者-1的彈藥艙採用高標準防護措施,例如設有彈艙流體滅火系統來降低被誘爆的危險,後期的挑戰者-1更在彈艙周圍追加裝甲。挑戰者-1的副武裝為一挺L-8A2 7.62mm同軸機槍與一挺裝在與酋長式相同的車長全週界旋轉塔上的L-37A2 7.62mm防空機槍,車內共儲存4000發7.62mm機槍子彈。挑戰者-1擁有兩具L-8五聯裝煙幕彈發射器,分別安裝於砲塔正前方兩側,涵蓋面達100度。由於砲塔正面是戰車最有可能被命中的部位之一,令人懷疑挑戰者-1的煙幕彈發射器是否很容易在交戰中被毀。 挑戰者-1的射控、觀測系統沿襲自後期型的酋長式,爾後則經過改良,加裝紅外線熱影像儀、新型數位射控處理次系統、多重感測裝置以及新的火砲控制裝置等。挑戰者-1裝備與酋長MK-5相同的Type-32型車長席塔頂觀測系統,上有9具AFV No.40 Mk.2潛望鏡以及一具Type-37 MK-4車長全週界光學瞄準儀,其中Type-37具有1倍與10倍兩種放大倍率,並整合有星光夜視鏡。砲手則配備一具MK-1 Type-10瞄準儀,放大倍率同為1倍與10倍兩種,此瞄準儀可結合一具釔-釹石榴石(Nd-YAG)雷射測距儀進行運作,該雷射測距儀有效使用範圍為300~10000m。挑戰者-1配備與後期型酋長式相同的IFCS射控系統,不過穩定系統與彈道計算機的熱電子閥改採固態經片。IFCS包括數位彈道電腦、車長監控裝置以及車長/砲手操控把手等,射控電腦可自動接收雷射測距儀、傾斜感測器、大氣感測器以及瞄準裝置提供的目標資料(總共包括目標移動速率、目標距離、砲管曲度、砲耳傾斜、氣溫、風向、氣壓、裝藥溫度等八種數據)來解算射擊參數。挑戰者-1的砲塔與砲身伺服系統基本上與酋長式相同,不過略做改良,車長跟砲手都能操控,砲塔最大迴旋速度達27度/秒,砲身最大俯仰速度則達11度/秒。後期的挑戰者-1加裝一具TOGS紅外線熱影像儀以取代Type-37瞄準儀,置於砲塔右側的裝甲容器內,砲手與車長席都可取得其影像。 挑戰者-1有兩種衍生型,包括裝甲維修/回收型(CA ARRV)以及駕駛訓練型(CTT),以下分別簡介: 挑戰者-1 CA ARRV裝甲維修/回收車:
挑戰者-1裝甲維修/回收車,採用與挑戰者-1相同的底盤。 挑戰者-1裝甲維修/回收車沿用挑戰者-1的底盤與發動機,但換裝挑戰者-2使用的TN-54自動變速箱,取消了砲塔,車上擁有牽引能力達52ton的絞盤、舉升能力達6.5ton的伸縮式吊臂以及車頭多功能液壓鏟等,車上編制3名乘員,必要時可增加兩名。英國陸軍最初訂購30輛挑戰者-1裝甲維修/回收車,首輛於1987年8月出廠,爾後於1989年增購47輛,1990年再購3輛,使英國陸軍採購的總數達到80輛,全部於1993年交貨完畢,此外安曼也採購了4輛此型車。 挑戰者-1 CTT駕駛訓練車:此車型除去了砲塔,加裝可容納一名教官跟四名學員的座艙,英國陸軍總共裝備了17輛。 挑戰者-1服役以來評價始終不高,不僅因為綜合性能低於M-1與豹二,動力系統的可靠度也有問題,機動性能 也M-1與豹二低了不少。由於挑戰者-1的射控系統乃是改良自酋長式,精密程度以及綜合性能不如M-1與豹二的射控系統,在歷年北約戰車射擊競賽中表現都不理想,第一發命中率也不算高。不過由於 率先採用查布漢複合裝甲,整體裝甲厚度紮實,加上砲塔正面避彈造型優良,挑戰者-1的防護能力同時期的優於M-1與豹二。 與M-1A1一樣,挑戰者-1同於1991年的波灣戰爭中首度接受戰火洗禮,結果可說是一掃先前的負面評價,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的氣勢一點都不讓M-1專美於前。雖然機動表現不如M-1A1,但是挑戰者-1的火力、防護力可說是毫不遜於前者。英國陸軍的主要參戰單位為第一裝甲師的第七裝甲旅(該旅素有沙漠之鼠的稱號)和第四機械化步兵旅,共配備157輛挑戰者-1戰車(另有12輛挑戰者-1裝甲回收車參戰),與美國數個裝甲師、裝騎師和機械化步兵師組成第七軍團,堪稱人類史上最強大的裝甲部隊,擔任聯軍地面攻勢中最重要的左翼──橫越伊南沙漠,切斷伊軍朝巴格達撤退的路線,並捕捉伊軍裝甲部隊,尤其是伊軍最精銳的共和衛隊。在5月25日,英軍第七裝甲旅接觸伊軍兩個裝甲旅,該師的挑戰者-1戰車首度在實戰中大顯身手,痛擊伊軍部隊。次日第七裝甲旅繼續朝科威特的首都──科威特市快速挺進,沿路上挑戰者-1仍然以壓倒性的姿態痛宰路上的伊軍裝甲部隊。在這天的戰鬥中,一輛挑戰者-1利用熱影像儀瞄準,在5100m之外解決一輛伊軍T-55戰車,這是波灣戰爭地面戰中聯軍戰車距離最長的一次成功獵殺,將旋膛砲的長距離精確度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整個波灣戰爭中,挑戰者-1共擊毀300多輛伊軍各式戰車、裝甲車輛,而僅有一輛挑戰者-1被擊毀。在波灣戰爭中,英國陸軍進一步強化了挑戰者-1的防護能力,包括在車頭、砲塔正面加裝皇家兵工廠製造的高爆反應裝甲,原有的側裙也被維克斯生產的被動式裝甲護裙取代;此外,參戰的挑戰者-1也配備皇家兵工廠新生產的L-26型翼穩拖殼穿甲彈,此種最初是設計給新一代挑戰者-2戰車的砲彈威力較原有的L-23A1大幅增加。 1990年代以後隨著挑戰者-2的發展,英國陸軍也曾利用挑戰者-2的技術來改良挑戰者-1,第一個推出的被稱為挑戰者改良計畫(CHIP),主要針對射控/武器與動力系統進行改良:射控/武器方面的提升包括固態主砲控制設備(SSGCE)、改良射控系統以及換裝動力式車長塔頂,動力改良則包括換裝TN-54自動變速箱、數位式動力控制單元(DASCU)以及輔助動力系統(APU)等,不過爾後此一方案遭到取消,英國陸軍的挑戰者-1將完全被挑戰者-2取代。此外,也有消息指出挑戰者-1可能換裝與挑戰者-2相同的L-30主砲,因為供L-11A5使用的彈藥已經停產多年,庫存量已經不多。維克斯也為挑戰者-1提出壽命中期改良計畫(MLI),共有四種方案可供選擇:100方案的成本與改良程度最低,主要是換裝挑戰者-2的射控系統,砲塔則整合CHIP的部分技術;200方案則採用挑戰者-2的主砲控制系統、穩定式穩定式砲手瞄準儀以及部分射控系統;300方案採用挑戰者-2的砲塔,不過砲塔中仍保留部分挑戰者-1的配件;400方案最為徹底,採用完整的挑戰者-2砲塔。不過由於英軍經費有限,而且挑戰者-1正陸續除役,因此未來MLI方案的主要客戶應該是接收前英軍汰換下來的挑戰者-1的國家。 挑戰者-2 鑑於挑戰者-1的射控系統與動力系統表現欠佳,維克斯公司遂於1986年11月起自行展開挑戰者-1的性能提升計畫,此即為日後的挑戰者-2型。首輛挑戰者-2的原型車於1987年推出,在1988年開始製造八座新戰車砲塔,並於1989年取得英國陸軍的發展合約生產9輛挑戰者-2原型車。接著,挑戰者-2經過三階段發展驗證工作的仔細改進,分別於1989年9月、1990年3月以及1990年9月逐段進行,並汲取1991年波灣戰爭的經驗。就在發展挑戰者-2的同時,英國陸軍也於1980年代末期提出新一代戰車的採購案來汰換酋長式戰車,除了挑戰者-2外還有美國M-1、德國豹二以及甫完成的法國雷克勒戰車參與競標,最後由挑戰者-2雀屏中選。英國陸軍在1991年6月訂購首批127輛挑戰者-2型戰車與13輛配套的訓練用車(被稱為DTT,基本構造與挑戰者-1 CTT類似,不過使用挑戰者-2的底盤),從1994年起運交,生產作業持續至1998年。1994年,英軍簽約採購第二批259輛挑戰者-2與9輛駕駛訓練用車,並於2002年交貨完畢。挑戰者-2在1995年率先配發英國駐德裝甲師,不過服役初期問題不少,直到1997年才達到驗收標準。就整體構型而言,挑戰者-2與挑戰者-1的差別並不大,只能從砲塔的外型與觀測裝置加以區別;不過實際上挑戰者-2的細部設計改進極大,全部的改良項目高達156項,其中光是動力系統就佔了近50項。挑戰者-1曾面臨可靠度的問題,因此英國在研發挑戰者-2時特別針對此一方面進行改善。 挑戰者-2仍繼承挑戰者-1的基本設計以及特質,不過砲塔經過重新設計,汲取了英國自製的MK-7/2以及巴西Osorio戰車的砲塔特性,引進匿蹤技術,取消了砲塔外部雜物箱等裝備,而位於砲塔尾端的先進核生化防護系統與環境控制系統的通風口也被裝甲保護,故整個砲塔外觀甚為簡潔,使雷達截面積大幅降低,可減少被日益普及的豪米波雷達搜獲、鎖定的機率。挑戰者-2的防護能力較挑戰者-1大幅強化,其中最重要的改進就是換裝 英美合作開發的第二代查布漢複合裝甲(又稱為Dorchester裝甲),外表第一層是高硬度裝甲板(HHA),第二層為高硬度陶瓷,第三層是網狀的衰變鈾合金裝甲,第四層是滾軋均質鋼板裝甲(RHA),最內部還加裝凱夫勒內襯。第二代查布漢複合裝甲較第一代查 加網狀衰變鈾層以及凱夫勒內襯,其中衰變鈾層能大幅提昇 整體防護能力,尤其是對抗動能穿甲彈的能力(這是只有陶瓷夾層的第一代查布漢裝甲的弱項),而凱夫勒內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遭砲彈擊中後鋼鐵碎片在車內飛散而傷害乘員與車內設備。除了挑戰者-2之外,美製M-1A2也換裝了第二代查布漢複合裝甲。 挑戰者-2換裝一門L-30A1 120mm 55倍徑旋膛砲,仍然採用分離式裝藥。此砲使用了最先進的電渣重融(ESR)與自緊技術製造,砲膛經過鍍鉻處理,具有較佳的平滑度與硬度,耐磨能力大幅增加,不僅壽命延長,也能採用初速更高的彈藥。L-30A1發射全裝藥翼穩脫殼穿甲彈時的壽命在500發以上,而挑戰者-1的L-11A5僅有120發;此外,L-30A1的射擊精確度、砲口初速與射擊穩定性都優於L-11A5。L-30A1能使用L-11A5的所有彈種,此外還能發射英國新研發的L-26與L-27翼穩拖殼穿甲彈,這是英國自行研發的衰變鈾彈蕊APFSDS彈,擁有更大的長度/直徑比,飛行與穿甲能力更好。挑戰者-2的主砲彈藥儲彈量為52發,副武裝則維持不變,而兩具五聯裝煙幕彈發射器也仍然位於砲塔正面。挑戰者-2在設計階段時曾考慮使用自動裝彈機,將乘員數目降至三名,不過考量到維修成本以及可靠度,還是維持傳統的人力裝填模式。
動力方面,挑戰者-2仍沿用CV-12柴油引擎,輸出功率不變,但新增數位動力控制單元(DASCU),使得動力系統的可靠度提升。DASCU採用兩具微處理器,能隨時監控引擎、傳動裝置和相關裝置的運作狀況,故障發生時則能迅速進行自我診斷。此外,挑戰者-2換裝David
Brown新推出的TN-54自動變速箱,擁有六個前進檔與二個後退檔,可靠度較挑戰者-1的TN-34變速箱為高。挑戰者-2換裝新的MEVV+液氣壓懸吊系統,擁有極佳的避震能力,並具備調整履帶張力的功能;此外,這套懸吊系統也採用更精良的材料製造。挑戰者-2還增設輔助動力系統(APU),在引擎關機時提供戰車內各系統運作所需的電力,包括射控、砲塔轉動以及射擊等。挑戰者-2也換裝較安全的自封油箱、新的雙鎖履帶以及更可靠的駕駛操控系統,引擎蓋也經過改良使得維修作業較易進行。除了內載燃油之外,挑戰者-2尚可在車尾加裝兩個200L的輔助燃料箱以延長續航力,此燃料箱在燃油耗盡後可在車內控制拋棄。挑戰者-2的最大道路續航距離達450km,最大越野續航里程則達到250km。
在2000年代初期,挑戰者二型於安曼的部署操作中經常發生引擎故障,肇因是行駛時揚起的大量沙塵流經發動機進氣口,導致引擎室大量進沙而導致堵塞等情況;
隨後英國陸軍提出簡單而有效的改進措施,即在挑戰者二型的側裙板底部再增設橡膠簾幕,直到接近底部履帶的地方,如此便能大幅抑制行駛時的沙塵,使之無法
抵達車尾上部進氣口處。 至2001年,英國陸軍共擁有294輛挑戰者-2與338輛挑戰者-1戰車,其中挑戰者-1正陸續除役、轉售,部分將保留底盤改造為工兵、架橋車。 實戰表現 1990年代中期以降巴爾幹半島上的地區性衝突,讓挑戰者-2首度面臨實戰考驗。操作挑戰者-2戰車的英國部隊加入了聯合國和平部隊,在波士尼亞、科索沃等地嚴陣以待,防止南斯拉夫林立的各派系發生流血戰事。由於南斯拉夫各派系的裝備都十分老舊,塞爾維亞的T-55戰車即便擁有數輛優勢,也不敢挑戰挑戰者-2等第一流的西方戰車。在這種地區性動亂中,挑戰者-2等派駐於此的聯合國部隊戰車用處著實不大,但是各國卻能藉此為自家最先進戰車打知名度,為激烈的「外銷大戰」做準備。 2003年3月12日,在美英聯軍猛烈的空襲中,第二次波灣戰爭正式爆發,這回聯軍打算直擣巴格達,推翻海珊政權!空襲發動後第二天,聯軍地面部隊便穿越科威特與伊拉克的邊境,發起凌厲的攻勢。與1991年相同,這回英軍的主要參戰單位仍為第一裝甲師的第七裝甲旅(外加英國海軍陸戰隊),不過這次「沙漠之鼠」的主要裝備換成了挑戰者-2。由於第一次波灣戰爭的毀滅性打擊,加上聯合國十年來的禁運制裁,伊拉克早就不復當年中東第一軍事強權的地位,部隊士氣低落,裝備與訓練極差,對海珊政權也沒什麼向心力。因此,這回聯軍並未遭遇到真正重大的激烈抵抗(倒是被媒體誇大了數十倍),也沒有第一次波灣戰爭中的「坦克大戰」。在與伊軍裝甲部隊的遭遇戰中,挑戰者-2如同其前輩挑戰者-1,都以壓倒性的優勢痛宰伊軍裝甲車輛;其中,挑戰者-2遭遇的對手多半是較老舊的T-54/55戰車或BMP-1/2裝步戰車,戰鬥自然呈現一面倒的狀況;即便對手是T-72,挑戰者-2也根本不可能將其放在眼裡。在這場戰爭中,英軍的主要任務是包圍、攻略伊南重鎮巴斯拉。挑戰者-2生平遭遇的第一場大規模戰車遭遇發生在3月17日傍晚,被英軍包圍於巴斯拉的伊軍集結百餘輛戰車打算突圍,英軍發現後立刻調集火力展開攻擊。在砲兵和美軍強大空中武力的支援下,以挑戰者-2為主力的英軍充分發揮火力與夜戰的優勢,徹夜激戰後大獲全勝,遭到重創的伊軍被迫退回原陣地。不過在這場戰役中,挑戰者-2受矚目之處並非完勝的態勢,反而是幾起遭自家人誤擊的烏龍事件。3月24日夜裡,兩輛英軍挑戰者-2由於識別錯誤而相互交火,其中一輛挑戰者-2的側面遭另一輛一砲擊中 貫穿,車上乘員2死2傷。3月28日晚間,美國空軍一架A-10攻擊機在巴斯拉附近擊毀兩輛挑戰者-2戰車,造成英軍1死3傷。受傷的挑戰者-2乘員痛批這名美國飛行員無視英軍車上的識別標誌,「活像外出過癮的牛仔」。英軍在第二次波灣戰爭的傷亡中,相當比例是遭到美軍或英軍本身誤擊,讓英軍士氣飽受打擊,無怪乎被法國人譏為「美國跟英國跑到伊拉克打架」。
因應實戰需求,挑戰者-2強化了車體的防護,包括在車首下方與側裙加裝反應裝甲。 參與科索沃維和任務與第二次波灣戰爭的挑戰者-2,在運往戰地前都進一步強化防護能力,包括在車頭、側裙加裝反應裝甲塊(1991年參與第一次波灣戰爭的挑戰者-1的側裙也採用了類似的強化措施),側裙外緣加裝橡膠裙襬,完全遮蔽驅動輪、惰輪和承載輪,能抵擋輕型單兵肩射武器的成形裝藥彈頭;此外,車頭上半部與砲塔正面兩側再加裝一層被動裝甲塊,大幅提昇了對成形裝藥彈頭的防護能力;而一向是最脆弱部位的引擎室也在兩側加裝被動裝甲套件,降低輕型武器的破壞。不過這些挑戰者-2在完成任務回到歐洲駐地後,就將上述的額外裝甲全數拆除,以減輕動力系統的負荷。 原本英國軍方號稱挑戰者-2戰車是全世界防護力最佳、最難被擊穿而且「沒有任何被敵軍摧毀的紀錄」,不過在2003年美英聯軍攻佔伊拉克之後,駐伊美軍M-1A2以及英軍挑戰者-2等一向予人擁有「金剛不壞之身」的歐美第一級戰車屢屢受到伊拉克游擊隊單兵反戰車武器陷阱、大規模即造爆裂物或近距離瞄準脆弱部位猛攻等種種超乎以往的嚴厲挑戰,出現多次 嚴重毀傷。在2006年8月,一輛挑戰者-2在伊拉克南部遭到游擊隊伏擊,一枚RPG-29火箭擊中車頭下部傳動輪與車體之間的部位,從該處貫穿車體,噴流進入駕駛艙,將駕駛員 的腿擊傷,後來三根腳趾截肢,並有另外兩名乘員受傷。當時英國國防部選擇隱瞞這項消息,然而在2007年4月6日,又有一輛挑戰者-2在巴斯拉的道路上遭到即造爆裂物擊傷,該車駕駛的雙腳被迫截肢。這些消息在2007年5月終於紙包不住火地遭到媒體披露,引來英國輿論的責難。 有人認為此次挑戰者-2遭到命中的部位是裝甲最雄厚的正面,又經過附加高爆反應裝甲的強化,RPG-29竟然還有辦法貫穿,顯示問題相當嚴重;實際上 ,這輛挑戰者-2被擊中車體與主動輪結合的部位,剛好避開了前方主裝甲以及外掛反應裝甲的防禦範圍 ,而這輛挑戰者-2除了前方主動輪被炸飛之外,其餘部位都完好。在開闊地的大規模戰車作戰之中,敵火威脅多半來自於戰車前方,而從幾千公尺外射來的敵方戰車砲彈或反戰車武器多半都會命中車頭朝上的斜面 ,這也是主裝甲的防禦方向。然而,在交火距離大幅縮小的城鎮戰中,敵方反戰車步兵能事先躲在掩體後面,瞄準戰車的特定脆弱部位;在這種狀況下,就連25mm重機砲都可以瞄準引擎散熱柵而癱瘓一輛 裝甲雄厚的主力戰車。 隨著伊拉克游擊隊與英美聯軍交手次數日益累積,游擊隊對於瞄準戰車哪些脆弱部位容易見效,將會越來越有心得。此外,RPG-29是RPG系列較新的成員,採用縱列式成形裝藥彈頭,號稱能在擊破反應裝甲後繼續貫穿底下600mm至750mm厚的滾軋均質鋼甲 ,即便有爆炸式反應裝甲保護都不見得能完全阻止。之前美軍M-1A2,也遭到游擊隊以RPG之類的武器從底盤懸吊系統部位(裝甲薄弱處)穿入戰鬥艙,幸未造成傷亡 。更何況即便這些RPG成功自脆弱部位貫穿這些英美戰車,也未能繼續造成強大的二次破壞,而這些戰車隨後都能修復。 至今挑戰者-2在佔領伊拉克期間只有三次遭敵火貫穿,第一次是遭到友軍挑戰者-2的誤擊 而嚴重毀損,造成兩名乘員喪生,這也是挑戰者-2駐紮伊拉克期間唯一一次釀成人員死亡且事後無法將戰車修復的案例;第二次則是前述2006年8月遭RPG-29擊中車頭,第三次也是前述2007年4月的即造爆裂物攻擊事件 ,後兩次受損的挑戰者-2在送回國內整修後都能繼續使用。其他幾次受損的案例反而凸顯挑戰者-2堅實的防護能力 ,在2003年3月進攻伊拉克時,一輛隸屬皇家蘇格蘭龍騎兵團(Royal Scots Dragoon Guards)的挑戰者-2在伊拉克巴斯拉南部15公里處城鎮交戰時,遭埋伏的伊拉克反戰車人員(這些人員清楚知道應該攻擊戰車哪些部位,因此很可能是較為精銳的共和衛隊)以單兵反戰車武器猛烈攻擊,多枚(至少六枚)RPG火箭與反戰車飛彈命中該車,該車的觀瞄系統與履帶都被打壞,喪失機動力, 而這輛挑戰者2在被癱瘓前用120mm主砲發射高爆彈以及機關槍解決了約20名伊拉克士兵;交戰中這輛挑戰者-2並未被貫穿,車內人員沒有受傷,等英軍將周遭伊軍武力據點悉數清除完畢後,將受損的挑戰者-2掛上裝甲回收車牽引回基地修復。一輛挑戰者-2在為時數小時的激烈遭遇戰中遭到敵方八枚米蘭反戰車飛彈或RPG擊中 ,外加無數小口徑機槍砲近距離掃射,但最嚴重的損傷只是觀測器受損,乘員皆安然無恙,返回基地後只花了六小時整修便可再度出勤。此外,還有一輛挑戰者-2在巴斯拉誤入游擊隊反戰車陷阱,遭到 多達70枚RPG命中,但仍然平安返回基地並修復 ,乘員也全數生還。甚至英國國防部宣稱挑戰者-2「完全沒有被敵軍摧毀紀錄」也所言不假,至今所有被敵火損傷的挑戰者-2都能修復繼續使用。 近年來M-1A2、挑戰者-2乃至於以色列馳車MK-4多次被大肆炒作的毀損案例,絕大多數不外乎是相對脆弱部位遭到刻意瞄準擊穿,就是被根本不可能有效防禦的大規模即造爆裂物整輛炸翻;更重要的是,詳查近年這些英、美、以西方先進戰車在戰場上的毀損記錄, 除了遭到大規模即造爆裂物壓倒性破壞之外,絕大多數即便遭到貫穿,但優秀的整體防護設計仍能阻止更嚴重的二次效應破壞,並維持較高的乘員存活率 ,足見西方戰車的整體防護設計大方向仍是成功的,只是某些脆弱局部需要再強化,真正該徹底檢討的是部隊戰術運用層面。 在遮蔽物甚多、利於隱藏的住民地,意志堅定的敵軍士兵可以在陣未上埋伏等待戰車到極接近的距離(甚至可能到20公尺以內)才發射手中的單兵反戰車武器,如此不僅可以確保命中率,更能仔細挑選戰車的脆弱部位加以攻擊;而體型龐大的戰車在市區街道只能緩慢而行,自然是易於瞄準的活靶。如果地面部隊不能事先廓清可能隱藏在城鎮裡的敵方游擊隊士兵,戰甲車輛進入城鎮就無法防範這類攻擊。雖然就統計數據而言,這類發生在住民地的游擊隊單兵武器偷襲,造成英美等國戰車的傷亡並不算高(成功的攻擊取決於攻擊方士兵的心理素質與戰鬥技術,首先必須躲過對方步兵的搜索清剿,然後必須在固定陣位沈住氣,等待到有把握的時機才發射,而這往往也與機運有關),大多數武器都沒能命中要害並造成有效殺傷,然而這類攻擊的發生毫無預警且無法防備,戰甲車輛人員只能被動地等待挨打,對於部隊士氣自然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由於主力戰車在住民地作戰中的先天不利特性,加上單兵反戰車武器日益進步(除了RPG-29之外,俄羅斯更高檔的AT-14反戰車飛彈號稱可擊穿反應裝甲保護下的1200mm厚滾軋均質裝甲,現役任何主力戰車的被動防禦科技都沒有完全擋下的把握),戰車在現代的戰場上的確面臨比以往更為嚴酷的考驗。然而,以現有的科技,要求主力戰車每個部位的防護面面俱到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求戰車上下每一吋都比照砲塔與車體正面的防護標準,無異於痴人說夢。 天底下沒有任何單憑技術層面就能確保零傷亡的好事,所需要的是進一步增加作戰準備,藉由改變思想與戰術應用來適應戰場環境的演變,一面盡量降低傷亡,一面能成功達到自己的戰略與戰術的目標,單純要求任何一型戰車做到「金剛不壞」根本是 不切實際。 根據戰場經驗,未來挑戰者二型的城鎮戰強化套件將進一步改善,除了前述附加於車頭下方、側裙、砲塔兩側的裝甲外,砲塔與車體後段及背面也可加裝百葉窗狀的裝甲來提前引爆RPG,裝填手艙蓋前方也可加裝Selex Enforcer遙控槍塔。不過,真正的本質問題是戰車在住民地場合的適當運用方式。 挑戰者-2的改良型與衍生型
挑戰者-2E是挑戰者-2最先進的改良型,射控系統的多目標接戰能力為全球第一,此外更 改善了英國戰車長久以來的弱項──機動能力,可惜到目前為止還是無法讓 挑戰者-2系列的外銷成績有所起色。 為了競逐希臘、馬來西亞與中東等外銷市場,維克斯防衛在1998年推出改良後的挑戰者-2E主力戰車,曾送至中東展示。挑戰者-2E的改良相當大,要項包括機動力與射控系統,此外也增進其在酷熱、滿天沙塵的中東的操作能力,故挑戰者-2E最初又被稱為沙漠型挑戰者(Desert Challenger)。動力方面,挑戰者-2E換 裝由德國開發的歐洲動力包件(Euro Power Pcak,EEP,詳見PzH-2000自走砲一文),包括MTU MT 883 Ka-500渦輪增壓柴油機與一具Renk HSWL-295TM自動變速箱,馬力提升到1500匹,使得挑戰者-2E的戰鬥重量雖然增加至65ton,但推重比仍大幅上升到23.1,最高路速達72km/hr,機動性能與M-1A2、豹二A5/A6相當。EEP的體積十分緊致,較挑戰者二型原本的動力包件減少了1.5立方公尺,因此挑戰者-2E能攜帶更多燃料,道路續航力由450km增至550km,不過越野續航力仍維持在250km。挑戰者-2E是挑戰者系列中首種能有效兼顧火力、機動力、防護力的車種,此外恐怕更是二戰之後英國第一種機動力跟得上當代一流水準的主力戰車。射控方面,挑戰者-2E的改良包括換裝SAGEM生產的新型MVS-580穩定式車長全週界獨立瞄準儀,同時整合了雷射測距儀與紅外線熱影像儀,而砲手也換裝一具更新型的SAVAN-15瞄準儀,同樣整合熱影像儀與雷射測距儀,而各瞄準儀與車載射控系統間也以能同時處理兩組不同目標資料的多重資料匯流排連結;此外,砲手與車長瞄準儀都具有防雷射護眼裝置。換裝MVS-580後,挑戰者-2E的接戰能力較挑戰者-2更上一層,具備全天候的「獵殺-獵殺」能力(挑戰者-2只有白天才能做到),全球目前僅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購自法國的雷克勒UAE具備同級能力。挑戰者-2換裝新的戰場管理系統以及新型車長整合式操控/顯示面板,能顯示數位通訊系統傳來的及時戰場資訊以及戰場管理系統的畫面。駕駛方面,挑戰者-2E加裝駕駛用熱影像儀(DTV)、駕駛用動力套件資料顯示面板,此外改用方向盤來操控戰車。此外,挑戰者-2E以一座遙控武器平台取代原有的人力操作車長防空機槍,此平台設於車長艙蓋附近,能與車長瞄準儀同步連動,俯仰範圍為+/-35度,其上可加裝12.7mm或7.62mm機槍,車長能在駕駛艙內遙控之,不必冒險探出頭來。
由挑戰者-2底盤發展而來的泰坦式裝甲架橋車。 此外,英國陸軍還以挑戰者-2的底盤進行未來工兵車(Future Engineer Tank,FET),發展出特洛伊式(Trojan)戰鬥工兵車(AVRE)與泰坦式(Titan)架橋車(兩者底盤相同,可互換功能),英國陸軍 總共將採購66輛,用於取代英國陸軍中服役已久的酋長式戰鬥工兵車與酋長式架橋車。特洛伊工兵車的任務包括構築工事、清除地雷路障等,裝有多功能車頭推土鏟、絞盤、能舉升60ton物體的多功能機械臂等(其上可加裝不同的工具)、車頭除雷犁、地雷偵測/路徑標示系統(Mine Individual Detection Neutralisation & Foad Marking System)以及毒蛇(Viper)排雷火箭等,此外車尾可搭載三束鋁合金圓管,由多功能機械臂收放,能在鬆軟地面上鋪設鋁管通路或用鋁管填平壕溝讓車輛通過。如果將特洛伊工兵車的排雷火箭、鋁合金圓管與伸縮吊臂移除,加裝近接支援架橋系統(CBS),就搖身一變成為泰坦式架橋車。泰坦式搭載一座展開後達26m的鋁合金剪式橋,是全球伸展長度最大的架橋車,此外車頭也擁有一組與特洛伊工兵車類似的多功能推土鏟與除雷犁。 為了維持挑戰者-2型在服役期間的先進水準,英國國防部在2007年5月宣布展開「挑戰者-2性能維持項目」(C2 CSP),其中最主要的項目是戰車殺傷力改進計畫(CLIP),以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Rh-120-55 120mm 55倍徑滑膛砲(與豹二A6相同)取代原有的L-30 120mm旋膛砲,為此砲塔內的儲彈架也需要變更 。L-30旋膛砲是英國陸軍獨有的產物,因此整個後勤彈藥維持體系必須由英國獨力支撐,無法與盟國分攤成本;由於L-30使用的動能穿甲彈藥已經只剩L-27A一種,而且存放到2015年就會過期,繼續研發生產後續彈藥維持整個挑戰者-2壽命週期運作的成本頗高。雖然L-30還是能使用挑戰者一型L-11A5旋膛砲的舊式砲彈,但此種砲彈目前只為接收二手挑戰者一型的約旦而存在,威力不如L-30原本的彈藥。 由於以上情況,英國一度決定為挑戰者2型換裝與盟國共通的120mm滑膛砲,以降低後勤維持以及開發新彈種的成本。CLIP計畫使用的120mm 55倍徑滑膛砲雖然採用萊茵金屬原廠設計的砲身,不過保留L-30原有的熱套筒、排煙器、砲身測曲器等組件,而砲架也不需要更動。由於120mm滑膛砲的標準彈藥為彈頭、裝藥一體成形的設計,不同於L-30的彈頭/裝藥分離設計,因此對於挑戰者2型的既有儲彈空間構成挑戰;由於彈頭、裝藥分離設計的儲存彈性較大,挑戰者二型原本能儲存52發120mm砲彈以及所需的裝藥,但是換成西方標準的120mm單體砲彈後則只能攜帶39至41枚,其中砲塔內可容納10至12枚,砲塔環下方的彈艙可容納23枚,車體其他空間還可塞入6枚;不過由於挑戰者2型車內空間還算寬敞,對於單體砲彈的取用與裝填操作還不成問題。CLIP所測試的120mm 55倍徑滑膛砲在2005年初進行了靜態的實彈試射,並在2006年實際裝上挑戰者二型;而實地測試顯示,此種120mm 55倍徑滑膛砲發射DM-53翼穩脫殼穿甲彈(鎢合金彈蕊)時,威力勝過L-30發射L-27A1(衰變鈾彈蕊)彈藥。 然而,經過評估後,如果更換挑戰者-2的火砲,整個射控系統、訓練程序、後勤支援及倉儲等完全都要更改,花費的成本顯然比起繼續維持L-30旋膛砲更高。因此,英國隨後取消換裝滑膛砲的計畫,而繼續撥款為L-30旋膛砲研發新的砲彈。 此外,C2 CSP還預定換裝全電力伺服的火砲控制系統、美國GDLS提供的數位化資訊傳輸與戰場管理系統,此外換裝 由MTU MT 883 Ka-500型1500馬力柴油機與Renk HSWL-295TM自動變速箱組成的歐洲動力包件、新型射控系統 、新一代全景式熱影像儀等項目也在考慮之列也在考慮範圍之內。 因應2000年代阿富汗戰事造成的國防經費緊張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受到重創的英國財政,英國政府只好一波接著一波刪減國防預算、軍隊規模與軍事研發開支。由於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 加上後續訂單無以為繼,BAE Systems在2009年4月底正式關閉了位於紐卡斯特(Newcastle)的戰甲車輛部門(即原本的維克斯廠的主體,含製造中心以及裝甲車輛業務中心), 也意味英國這個發明戰車的國家從此失去獨立的裝甲載具設計、製造能力,未來只能藉由BAE透過跨國軍工體系,仰賴德國或瑞典 等相關廠商研製、生產戰甲車輛。 在2010年10月19日, 英國政府正式公布新的國防戰略審查決議 (Strategic Defence and Security Review,SDSR);在陸軍的部分,英國陸軍將有40%的挑戰者系列戰車與35%的火砲遭到裁撤。
挑戰者-2延壽計畫(LEP) 在2016年初,英國國防部展開挑戰者-2進行延壽計畫(Life Extension Programme,LEP),包含車體結構與機械的維護翻新、車上作戰/射控/武器等系統的全面翻新等,打算使現役挑戰者-2車隊(至多升級227輛)能服役到2025年以後(目標是到2035年)。最初總共有7家來自歐洲與北美的廠商有意角逐挑戰者2的升級計畫,其中美國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GD)決定加入英國BAE System的團隊(挑戰者系列的原生產製造廠商Vickers Defence此時已經併入BAE Systems),而另一個主要的參與集團則以德國萊茵金屬(Rheinmetall,即豹二戰車的產製廠商)為主。在2016年8月,參與廠商向英國國防部提交挑戰者-2 LEP的提案(截止日為8月11日,比原訂延後一個月),各獲得1900萬英鎊(約2200萬歐元)的發展合約來。在2016年11月2日,英國國防部正式宣布,由BAE Systems以及萊茵金屬為首的兩組團隊獲選並展開競爭,各獲得2300萬英鎊,在之後兩年時間內各自發展提案並產製原型車進行測試,在2019年決定獲勝者;此一階段共花費5300萬英鎊(6540萬美元),除了給兩家團隊的4600萬英鎊之外,另外700萬則是涵蓋其他的額外支出。英國估計整個挑戰者-2 LEP計畫將花費6.5億英鎊(8.02億美元。 兩家團隊中,由BAE Systems領銜的團隊包括美國GD英國分公司、英國QinetiQ、義大利 Leonardo、Moog 以及Safran。而萊茵金屬團隊則包括BMT、Pearson Engineering、Supacat以及Thales英國分公司。其中,在稍早於2016年7月時,QinetiQ曾獲得防衛科學與技術實驗室(Def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價值760萬美元的合約,為未來英國戰甲車輛評估測試幾種主動防禦系統,包括空中巴士防衛集團(Airbus Defence system)的MUSS軟殺防禦系統。而萊茵金屬的提案則包括將挑戰者2現有的120mm 30倍徑旋膛砲換成與豹二A5/6相同的萊茵金屬120mm 55倍徑滑膛砲。 挑戰者-3 在2021年3月22日,英國政府公佈了整合安全防務與外交審查(The Integrated Review of Security,Defence,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Policy)的完整書面報告,稱為國防指導文件(The Defence Command Paper);其中,英國陸軍會花費13億英鎊,將148輛挑戰者二型主力戰車升級為挑戰者三型,其餘則退役。 在2021年5月7日,英國國防部長宣布與萊茵金屬-BAE陸地系統公司(Rheinmetall BAE Systems Land,RBSL)簽署價值8億英鎊的合約,將148輛現役挑戰者2戰車升級為挑戰者-3。 依照英國陸軍透露的新聞,挑戰者-3的升級項目如下,基本上是2014年以來陸續研議的挑戰者2升級方案,包括: 1.升級車長瞄準儀與砲手瞄準儀,用更新型、使用距離更長的熱像攝影機來替代原本的TOGSII熱像儀,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此外,新瞄準儀也加入自動探測追蹤目標的能力。 2.換裝英國陸軍新的通用車輛架構電子系統,並更新發電機提高功率。 3.用北約標準的萊茵金屬120mm L55A1滑膛砲取代原本的120mm旋膛砲,並能使用全新開發的數位可程式化引信高初速彈藥。 4.強化車體以及砲塔正面、側面的防護能力。 5.更新戰術通信設備。 6.機動性方面,換裝新的柴油發動機與新冷卻系統,並且換裝第三代液氣壓懸吊系統,提高行進間射擊的精準度。
7.打算加裝主動防護系統。 外銷 從挑戰者-1開始,英國也有多次機會推銷這種他們精心設計的戰車,但是生意慘不忍睹。由於1980年代以降科技進步,戰車已能有效兼顧火力、機動力與防護力,因此繼承英國傳統戰車哲學、不重視機動力的挑戰者在國際市場上明顯就不如面面俱到的豹二、M-1般吃香;此外,挑戰者是唯一採用旋膛砲的現代化主力戰車,與主流悖逆也是不利因素之一。挑戰者-1由於綜合性能比不上M-1A1與豹二,完全是乏人問津,從未有人想採購全新的挑戰者-1。1990年代經大幅改良的挑戰者-2出現 ,歷年來在幾次戰役中(兩次波灣戰爭以及科索沃、波士尼亞等)表現不俗,英國在外銷上更是不遺餘力,從中東的科威特、安曼、沙烏地阿拉伯到歐陸瑞典、西班牙、瑞士、希臘的戰車競標案無役不與, 無奈幾乎是全軍覆沒,僅獲得向來與英國素有淵源的安曼訂單(38輛挑戰者-2、4輛裝甲回收車與2輛駕駛訓練車)。 在中東與歐洲大陸上的戰車競標中,往往就是 四種西方代表性第三代主力戰車(M-1A2、豹二A5/A6、雷克勒、挑戰者-2)的角力場所。在競標中,採購的國家往往都會 進行測試,結果挑戰者-2的表現在這四種戰車之中經常敬陪末座;首先在1992年8月,挑戰者-2在科威特舉辦的測試中單挑M-1A2,結果不僅在機動方面豪不意外地落敗(不僅推力不如人,全速煞車也衝過頭),在各項射擊測試中更是一面倒地輸給M-1A2,結果科威特自然名正言順地挑了M-1A2;在1999年瑞典舉辦的測試中, 這四種西方戰車都參與測試,結果挑戰者-2的表現名列榜尾;而在2001年希臘戰車競標案的測試中,結果挑戰者-2仍「蟬聯」四種西方戰車的倒數第一名。在前述測試中,挑戰者-2大概只有憑藉油箱容量較大的優勢,在續航力上略勝豹二一些,其餘項目的表現幾乎都是敬陪末座。在2004年初澳洲戰車競標案中,挑戰者-2再度登門「挑戰」,但由於澳大利亞一開始擺明了中意二手車,所以現階段無庫存品的挑戰者-2與法國雷克勒等於是直接出局,最後美國陸軍提供的中古M-1A1。 挑戰者-2雖然防護紮實,裝備也相當高檔,但由車體較重,若干英國獨有的設計對外消不利,各方面技術也沒有明顯優於德國豹二A5/6、美國M-1A2、法國雷克勒等同級對手之處;而挑戰者二型的120mm旋膛砲更是英國獨門裝備(其他西方國家主力戰車多數使用德國萊茵金屬Rh120 120mm滑膛砲或授權生產的產品,如美國M-1A1以後採用的M256120mm滑膛砲),生產此砲的英國廠商也在2000年代後期關閉,對於後勤維護至為不利。此外,英國國防工業產能有限,導致挑戰者-2單價高昂(在1999年時平均每輛高達400萬英鎊),無論是服役生涯的後勤採購或後續升級都不如購買生產量大的德國豹二或美國M-1車系划算。在種種不利條件下,挑戰者-2銷售成績慘黑,自然也不太令人意外。
約旦自行改良的挑戰者-1戰車。 挑戰者-2唯一的國外客戶──安曼向來是英製戰車的老主顧,1993年決定採購挑戰者-2以汰換該國原有的英製酋長式戰車。安曼首先在1993年購買18輛挑戰者-2,在1997年又增購20輛。這批挑戰者-2經過多項修改,以適應中東酷熱、多沙塵的操作環境,包括:修改動力系統的冷卻系統,確保引擎在攝氏52度的高溫下仍能以最大功率輸出,此外修改過的進氣裝置擁有較佳的沙塵過濾能力。此外,這批挑戰者-2也修改車內空調與導航系統以適應沙漠環境,防空機槍也改為威力更強的12.7mm。 此外,約旦陸軍在1999年決定採購一批英國陸軍汰除的挑戰者-1戰車來取代該國老朽已化的百夫長式戰車,首開挑戰者-1的出口紀錄。至2003年,約旦陸軍已經擁有288輛二手挑戰者-1(約旦稱之為胡笙國王戰車,King Hussein),未來還會再增加100輛,因此英國陸軍的挑戰者-1除役後大部分都會出口至約旦。由於挑戰者-1的L-11A5旋膛砲已經停產,庫存彈剩餘的壽命也相當有限,故約旦正在進行兩種升級方案:第一是挑戰者-1改良方案,主砲換裝為挑戰者-2的L-30,此外也包括裝甲強化的項目;第二則是換裝約旦阿布杜拉國王二世設計與發展局(King Abdullah II Design and Development Bureau,KADDB)研發的獵鷹二型(Falcon II)低輪廓無人砲塔,從2007年開始投入服役。 供應波蘭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片面承認從烏克蘭頓巴斯(Donbas)區域分離的頓內次克(Donetsk)、盧甘斯克(Luhansk)(2014年) 為獨立國家兩天後,以對烏克蘭進行非軍事化為由,全面入侵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多個鄰近烏克蘭、先前為蘇聯附庸國的北約東擴成員國如波蘭等,都積極以各種形式援助烏克蘭,包括移交前蘇聯時代遺留的俄製軍火。為了鼓勵波蘭移交更多武器支援烏克蘭,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以提供更先進的現代化武器系統,填補移交後波蘭軍備的空缺。 在2022年4月22日,英國國防部宣布,將會挑戰者二型戰車移交波蘭,彌補波蘭將前蘇聯時代的T-72以及PT-91(波蘭版)移交給烏克蘭的空缺。稍後,波蘭國防部長也再次聲明,會移交T-72以及PT-91戰車給烏克蘭。先前英國陸軍總共擁有408輛挑戰者二型,此時只打算保留150輛並升級成挑戰者三型,加上數十輛作戰訓練用車;因此,理論上英國可以提供超過100輛多餘的挑戰者二型給波蘭。不過,挑戰者二型的120mm旋膛砲早已停產,原製造廠商早已消失,設備與砲彈都與其他西方國家使用的120mm滑膛砲不相容,對於波蘭陸軍的後續操作十分不利。 援助烏克蘭 在2023年1月14日上午,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在唐寧街10號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在電話通話中宣布,英國會將14輛挑戰者-2型戰車送給烏克蘭,協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的侵略;此外,也打算送出30輛AS-90自走砲。這是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正式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第一個承諾支援主力戰車給烏克蘭的西方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