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瓊主力戰車

 

阿瓊式主力戰車是印度陸軍期待已久的自製裝備,但由於管理規劃失當、技術能力不足,歷經30年以上的研發

才好不容易邁入量產階段。圖為測試中的量產型阿瓊。

阿瓊式戰車的構型酷似德國早期型豹二戰車。

印度在2000年代繼續開發的阿瓊MK-2戰車,配備更多附加裝甲套件,砲塔上可以看到主動防禦系統的接收器以及

煙幕彈發射器等,砲塔正面右側有豪米波雷達,此外還有新型車長瞄準儀。車頭可加裝除雷犁。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阿瓊式主力戰車(Arjun)
製造國/廠 印度/

研發:DRDO、CVRDE

生產:Avadi

使用國 印度
車體尺寸(m) 全長(不含砲管)  全寬3.85  全高2.32
戰鬥重量(tonne) 約55
發動機/馬力

首批量產車:MTU 838 Ka-501 V-12柴油機*1/1400

推重比(hp/tonne) 26.4
極速(km/hr) 72
續航力(km) 450
乘員 4
武裝 主武裝:ERDE 120mm旋膛砲*1

次武裝: 

7.62mm同軸機槍*1

12.7mm防空機槍*1

煙幕彈發射器*18

 


 

起源與研發過程

曾為大英帝國殖民地的印度,獨立後仍大量接受英國各方面的援助,在武器裝備上自然也不例外。1961年,印度獲得英國授權,以技術轉移的方式自行生產英製維克斯(Vickers)MK-1主力戰車(印度稱之為勝利式,Vijayanta)。在孟加拉戰爭中,印度陸軍的勝利式、T-55等戰車的表現都不理想,因此在1971年孟加拉戰爭結束後,印度便積極籌畫研發新一代的主力戰車來取代現役老舊戰車。1972年,印度陸軍正式提出新戰車的需求, 並在1974年3月,獲得印度政府批准。印度國防科研機構(Def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DRDO)在1974年成立印度戰鬥車輛研究院(Combat Vehicl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CVRDE),開始新一代主力戰車的研發 工作,稱為阿瓊式(Arjun)。最初阿瓊式的目標是開發一種40噸級、配備105mm主砲的戰車,爾後則向西方最新型豹二戰車看齊,武裝改成一門120mm滑膛砲,車重也進一步增加至50噸以上。

由於印度已經有自行裝配勝利式戰車的經驗,對戰車的研發生產信心十足,故對新戰車的自製率有著極高的要求,特別是關鍵性的組件。但是實際上,印度在自行生產勝利式戰車時只有進行裝配,這與從頭研發一輛技術層次更上一層的主力戰車並追求高自製率的挑戰性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的,因此印度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更糟糕的是負責統籌研發的單位的管理、規劃與整合能力不強(此外印度又經常自找麻煩地刻意追求組件來源多樣化),導致研發各次系統的子公司算是各自為政,各套件完成後難以匹配整合,整個研發計畫的時程配合也搞得亂七八糟。發現許多組件短期內無法自製後,印度只好尋求國外技術來源,降低了原先追求的自製率。印度選擇與數家德國廠商進行合作,包括豹二戰車的製造商──克勞.馬費。阿瓊式戰車在研發中遇到的最大麻煩是動力系統,最初預定研發一種與美國M-1戰車同級的1500馬力燃氣渦輪,但是中途放棄,改為發展V12氣冷可變壓縮比柴油機(最大功率同為1500馬力),不過仍遭遇重大困難,拖了十幾年仍未克服,其最初的發動機雛形竟然只能輸出500匹馬力,後來經過改良並以渦輪增壓等方式,輸出還是只能勉強提升至1000馬力,而且根本趕不上原型車的測試。

原本首批兩輛新戰車的原型車預定在1983年12月出廠,不過由於技術問題導致進度落後,直到1984年3月才出廠亮相,並被印度依照印度神話中戰神的名字正式命名為阿瓊式;依照原先預定的時程,阿瓊式應該在1985年進入服役。不過這輛原型車還是無法進行測試,因為發動機的研發仍未脫困,印度陸軍只好先尋求國外的協助。在1983至1988年間,印度花了1500萬美元從國外引進42種不同的發動機/變速箱組合在阿瓊式戰車上進行測試,最後決定使用德國MTU 838 Ka 501 V型10缸柴油機作為阿瓊式原型車的動力來源。MTU 838 Ka 501發動機為德國豹一的MTU MB 838 CaM-500的改良型,汽缸活塞直徑/行程增至170/175mm(與豹二戰車使用的MTU 870系列相同),在每分鐘2400轉時可輸出1400馬力的最大功率。在1983至1990年,印度總共完成了12輛阿瓊MK-1原型車,使用進口的動力系統進行測試,共累積約20000公里的行駛里程與1100發火砲實彈射擊;而在1987至1990年,7輛使用印度國產動力系統的阿瓊MK-2原型車也陸續完成,不過此時印度自製的動力系統仍未臻至理想 。在1988年8月,印度對阿瓊戰車進行第一次完整的技術驗證,結果不盡理想,許多技術難關有待克服。1989年7月,印度陸軍曾表示希望立刻批准23輛阿瓊MK-1先期量產型(pre-production series,PPS)的製造,之後再慢慢修改,不過軍方在稍後仍表示希望排除一切技術上的問題後才開始生產。根據首批12輛阿瓊MK-1原型車的經驗,15輛經過修改後的阿瓊MK-1 PPS在1990至1995年出廠並展開測試,總共累積了70000公里的總行駛里程以及8000發砲彈的射擊測試。

雖然阿瓊戰車在1990年代的印度國慶閱兵中都有亮相,但實際上此車問題重重, 在1994至1995年的測試評估中仍無法通過已經降低的性能要求,甚至被印度陸軍判定為「無法在戰場上生存」,其預算也在1996年一度遭到凍結 ;事實上,早在1991年底,印度陸軍曾要求放棄阿瓊這個越來越深的無底洞,不過沒有獲得印度政府批准。在1996年,印度陸軍一輛測試用的阿瓊式預量產型遭到嚴重毀損,印度陸軍遂痛批此型戰車是「白象」──即無用而累贅的廢物。 不過,或許是迫於壓力(畢竟阿瓊式已經投注大量資金與時間),印度陸軍還是在2000年3月訂購了宣布斥資1760億盧比124輛生產型的阿瓊MK-1,初估每輛單價為235萬美元,由阿瓦迪(Avadi)重車廠生產, 原訂從2001年 起交車;此外,印度最終仍希望配備國產1500馬力柴油機、自製變速箱的阿瓊MK-2能夠進入量產。但是實際上,阿瓊式還是有許多問題始終無法有效解決: 在技術上,原本阿瓊戰車無法滿足印度陸軍堅持要求的涉水性能指標(經30分鐘整備後,能涉渡2.1m深的水域);生產作業也發生問題,由於阿瓊式的開發測試拖延太久, 原本預量產型的組件生產供應體系多人事已非,需整個重新建立,另覓商源,相關的技術轉移與測試管理自然需要花費更多額外時間。 開發延誤、重組生產體系與通貨膨脹,導致阿瓊的單價比原訂暴漲一倍,成為470萬美元。在2004年8月7日,第一輛生產型阿瓊MK-1交付印度 ,至2004年8月總共交付5輛;不過至2007年初, CVRDE也只交出15輛初期量產型的阿瓊式交付印度陸軍進行各種測試與驗證工作。

基本構型

由於接受了克勞.馬費公司的協助,阿瓊式的整體構型與外觀與早期型的豹二戰車十分類似,尤其是其構型方正的砲塔。防護方面,第一批阿瓊使用傳統鋼製裝甲, 爾後則換裝印度防衛冶金實驗室(India Defense Metallurgical Laboratory)研發的黃金(Kanchan)複合裝甲,以德國方面的技術發展而成 ,其裝甲結構包含多種夾藏(包括滾軋均質鋼板、鎳基合金、含有氧化鋁陶瓷/玻璃纖維等非金屬材料的三明治結構等),號稱性能美查布漢複合裝甲 。根據2000年的測試,擁有Kanchan裝甲的阿瓊式砲塔正面,承受得起T-72戰車的125mm火砲射擊,並能抵抗印度所有的戰車砲彈(包含以色列製彈藥)。此外,後來印度也在阿瓊戰車上測試印度自行開發的低活性反應裝甲(Non-explosive and non-Energetic Reactive Armour,NERA)。砲塔後方主砲彈艙頂部設有洩壓板,萬一主砲砲彈被敵火誘爆,便能將主要爆炸壓力導向上方,盡量減少對戰鬥室的波及。阿瓊式配備印度巴哈巴核能研究中心(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er)開發的全車加壓式核生化(NBC)防護系統,戰鬥艙與引擎艙則配備印度開發的海龍(Halon)自動滅火抑爆系統,戰鬥室中的紅外線偵測器偵測到火源後立刻啟動滅火系統,釋放海龍-1301氣體,能在200微秒內撲滅火勢,而引擎室的火勢則能在15秒內撲滅。阿瓊式的車頭設有V字形擋水板,與蘇聯T-72戰車和中共96式戰車類似。

動力方面,阿瓊MK-1的MTU 838 Ka 501 10缸柴油機在每分鐘2500轉時可輸出1400匹的最大馬力,搭配德國Renk的自動變速箱(四個前進檔,兩個後退檔);除了主發動機之外,車上配備一具功率4.5KW(6馬力)的輔助動力單元(APU),能在發動機關機的情況下繼續供應砲塔戰鬥系統運作所需的電力;此外,阿瓊MK-1的雙鞘式履帶則由Delhi製造。即便是引進國外的動力系統,在阿瓊MK-1上仍發生不少問題,包括在 炎熱的沙漠環境操作時容易過熱、引擎與變速箱匹配不良而導致車身側面彎曲變形。阿瓊式採用先進的液壓懸吊系統,不僅避震穩定能量優良,提升了行進間射擊的精確度,而且可改變車體姿態;然而這套液壓懸吊系統的後勤保修十分麻煩,可靠度不佳,成為日後阿瓊式屢遭批評的要點之一。日後印度又繼續開發新的1500馬力柴油機, 原訂在五年內為所有阿瓊式換裝完畢,耗資4億盧比。

阿瓊的先進整合射控系統由印度Bharat Electronics Ltd(BEL)主導開發,並獲得法國Segam(後成為El-Op)等西方廠商的技術協助,整套系統包括彈道計算電腦、具有雙向穩定儀系統的日/夜砲手瞄準儀、同樣附有穩定系統的車長全週界瞄準儀等,主砲也設有雙向穩定系統。砲手瞄準儀整合有雷射測距儀、紅外線熱影像儀、日間瞄準儀,此外阿瓊式還擁有另一套備用砲手瞄準儀 ,其中日間瞄準儀由BEL開發,紅外線熱影像儀則由Segam提供。第一批阿瓊的射控系統採用較多的進口套件(含熱影像儀),後續則全面由BEL國產化。彈道電腦會整合所有感測器傳來的數據計算射擊參數,正確計算方位角與前置量。射控系統有一個同步的視窗觀測目標,當主砲轉向正確位置,並由彈道電腦確認後才會進行射擊。此外,阿瓊式還擁有先進的戰場管理系統,由ODOR與以色列Ebit合作開發,透過具保密能力的跳頻數位資料鏈與其他單位傳遞即時戰場情資;車上還有精密的導航系統,整合了GPS全球定位系統。理論上,阿瓊式的第一發命中率以及行進間射擊能力都十分傑出。但是阿瓊式射控系統的研發同樣遭遇了重大困難, 完全不敵印度酷熱的氣候,在外界溫度超過攝氏42度就無法運作(其中熱影像儀最常因為溫度過高而故障),當時DRDO甚至一度考慮放棄自行研發,而將T-72M1的射控系統搬到阿瓊式上。然而根據日後印度引進俄羅斯T-90戰車的經驗,俄製射控系統同樣禁不起印度炎熱環境的考驗,故障叢生。

武裝方面,阿瓊式採用印度火砲開發部(ERDE)的120mm旋膛砲,採用分離式裝藥系統,能使用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高爆穿甲彈(HEAT)、高爆榴彈(HE)、爆震榴彈(HESH)以及煙幕彈,車上共攜帶39發120mm砲彈。有趣的是,現代主力戰車中只有昔日印度殖民母國──英國的酋長與挑戰者戰車採用120mm旋膛砲以及分離裝藥系統,其他主流戰車砲幾乎清一色都是滑膛砲並採用裝藥、彈頭結合的設計;關於旋膛砲與分離式裝藥的優缺點在挑戰者戰車一文中便有所介紹,在此就不予贅述了。印度的爆炸研究發展實驗室(Explosive Research Development Laboratory;ERDL)正發展一種高效能發射藥,能增加阿瓊式的砲口初速;此外,印度也在為阿瓊式發展一種反直昇機砲彈。次武裝方面,阿瓊式配備一挺7.62mm同軸機槍(備彈3000發)與一挺12.7mm車長防空機槍(備彈1000發),砲塔兩側各有9具煙幕彈發射器。

衍生型

由阿瓊式底盤發展的裝甲架橋車

印度也將發展多種採用阿瓊式底盤的衍生型,包括裝甲回收車、裝甲架橋車、戰鬥工兵車、防空飛彈發射車、砲兵觀測車等 ;其中,DRDO已經完成裝甲架橋車的原型車,搭載一具水平伸展橋材,架設時不會高高揚起,作業時可降低被敵方發現的機率。此外,印度也以阿瓊的技術推出EX戰車,將阿瓊式的砲塔整合於改良後的T-72底盤上,此底盤配備輔助動力系統,能在發動機關機時提供車上各系統所需的電力;明顯地,EX戰車是希望 結合阿瓊式與現成俄羅斯戰車的技術來增加阿瓊式計畫的存活機率 ,不過推出一輛原型車之後便沒有下文。

 結合阿瓊式底盤與南非T-6砲塔的神力士自走砲。

此外,印度 也與南非丹尼爾(Denel),將南非T-6 155mm 52倍徑自走砲塔(修改自G-6)安裝在阿瓊式的底盤上,成為神力士(Bhim)自走砲,原型車在1998至1999年完成測試。神力士編制乘員五人,戰鬥重量56.4ton,推重比24.8hp/toones,砲彈攜行量50發,配備自動裝填系統,爆發射速20秒內三發,高射速每分鐘8發,持續射速每分鐘3發,最大射程達40km(ER彈藥)/52.5km(VLAP彈藥);然而,由於Denel稍後涉入賄賂印度當局的醜聞,導致神力士自走砲計畫陷入停擺。除了T-6之外,印度也曾評估英國AS-90的砲塔 來裝備阿瓊式的底盤。

「白象」的命運

阿瓊式戰車的研發過程極為坎坷,遇到許多重大難關,而且時程完全脫序。印度陸軍本來希望阿瓊式在1985年就能服役,孰料最後竟然延誤了 超過30年。對於阿瓊式漫長的研發過程,印度陸軍形容為「漫長的傳說」(A long saga)。然而,經過漫長的研發之後,印度陸軍當局最後只願意訂購124輛,與印度陸軍龐大的戰車換裝需求(印度現有T-55、T-72、勝利式戰車共2000輛左右,預計在2015年前需要1500輛新戰車,在2010年前後需生產600輛新戰車)以及投注在研發過程中的龐大資源心血完全不成比例 。更有甚者,印度反而在2000年代大舉向俄羅斯購買T-90E戰車。實際上印度陸軍根本不願意裝備阿瓊式,只是迫於印度國防研究發展組織(DRDO)的壓力而購買一批。

由於巴基斯坦以技術生產方式生產哈立德(Al Khlid)戰車,並向烏克蘭採購T-80UT,因此印度在2000年向俄羅斯訂購首批124輛T-90S,並在2001年2月將總數追加至310輛,而此舉嚴重地威脅了阿瓊式的前途。印度採購T-90的動機一方面是打算制衡巴基斯坦採購T-80U的舉動,二來恐怕也是反應 印度陸軍對阿瓊已經信心盡失。T-90的性能與阿瓊相當,但重量較輕,更重要的是成本只有後者的六成。根據詹氏年鑑報導,印度陸軍在2002年宣佈放棄阿瓊式,全面採用T-90;由於此時第一批124輛阿瓊式已經付諸生產,並完成了不少底盤,印度陸軍當時打算將之作為神力士自走砲的底盤,但由於南非T-6砲塔索價甚高,雙方談判未果。另外,即便是T-90在印度也非一帆風順,其射控系統無法適應印度的溼熱氣候,導致故障頻仍。對此俄羅斯的解決辦法是換裝新型空調環控系統,但仍必須拆除部分精密電子系統,而且又要求印度方面自行負擔研發費用,導致雙方一度僵持不下。在2007年11月,印度陸軍又宣布向俄羅斯增購第二批347輛T-90S戰車, 隨後並轉移技術在印度組裝1000輛。最初俄方不太願意轉移T-90的技術,並希望印度再追加300輛向俄羅斯原廠的訂單,不過最後問題仍然解決了,首批50輛印度國產T-90於2009年8月底組裝完成。

在2005年夏季的測試中,阿瓊式戰車傳出出現許多技術問題,包括瞄準儀、射控系統、懸吊系統,且發動機在攝氏55至60度的氣溫下就會失效。隨後,傳出印度政府讓阿瓊的研發計畫復活,到2006年10月初又被印度政府正式喊停,但同一時間印度國防部卻宣稱該計畫繼續執行 ,並在2007年3月31日宣布支付首批124輛阿瓊式戰車所需1760億盧比經費中的1270.82億;此外,印度國防相關單位也在同時期表示阿瓊式戰車的生產線已經準備妥當。 阿瓊計畫也造成研發單位與軍方的爭執,在2007年,阿瓊式計畫的測試開發指揮官宣稱阿瓊式在2006年夏季的測試中,武器系統的精確度與穩定性的表現超乎預期兩倍,然而軍方則堅稱阿瓊式射控系統存在老問題,在戰鬥室氣溫超過攝氏55度時就會失效。

在2007年初,14輛阿瓊式戰車參與印度裝甲部隊的大規模軍事演習,這是阿瓊式移交印度陸軍後首度參與實彈演習。在這段期間,阿瓊又遇到了液壓懸吊系統的筏門失效、發動機出狀況等技術問題,不過都逐一排除;其中,發動機問題經過德國MTU原廠檢查後,發現是發動機的空氣過濾器的過熱警告裝置有問題。在2007年7月2日,阿瓊戰車展示了30分鐘整備後,涉渡2.1m水深的能力,這是先前印度陸軍堅持要求的能力。然而印度陸軍內部 對2007年夏季的測試結果仍然十分不滿,批評阿瓊式「射控系統乏善可陳」、「火砲精確度不佳」、「越野速度低落」、「氣溫超過攝氏50度時就故障頻仍」。在2007年9月,阿瓊展開冬季測試。在2008年4月16日印度國會提交的第29號報告中,引用了印度陸軍對阿瓊進行冬季測試的看法,認為阿瓊戰車表現不佳,測試中總共有四輛的發動機出現故障,動力包件可靠度欠佳,懸吊系統失效,射擊精確度不佳,實彈射擊結束後還在砲管裡發現脫落物。 同時間印度主管國家軍事工業的國務部長在接受議員質詢時承認,阿瓊式戰車存在五項主要缺陷,包括較低的射擊精確度與穩定性。不過DRDO則懷疑阿瓊式戰車的動力、傳動系統可靠度,是出於人為的蓄意破壞,當然印度陸軍矢口否認。

印度國防工業界對於長期以來的苛刻標準也往往相當不滿,認為軍方與政府經常是吹毛求疵,而且對待俄國進口裝備與自製裝備採用雙重標準 ;例如印度陸軍青睞有加的俄羅斯T-90S戰車,在印度夏季動輒高達攝氏50~60度的沙漠地區,發動機同樣也故障頻仍,車上包括射控電腦與紅外線熱影像儀也無法工作,這樣的表現實在是與阿瓊相去不遠。 在2008年7月,為了表達對印度陸軍長年苛刻挑剔、雙重標準的作風的不滿,印度國防研究發展組織(DRDO)公開揚言要尋求印度政府組織的介入,公開逼迫印度陸軍購買500輛阿瓊式主力戰車──先前印度陸軍多次明確表示只會購買首批124輛阿瓊,而T-90S的引進數量卻屢屢增加,除了前述兩批共657輛直接購買的T-90S之外,未來更計畫直接以技術轉移方式在印度Avadi廠生產1000輛。

在2007年12月10日至2008年8月,印度陸軍對其中兩輛阿瓊式戰車進行五階段的高強度使用與可靠度測試(Accelerated Usage Cum Reliability Trials,AUCRT), 每個階段平均要行駛1000km以上,發射160發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與爆震榴彈(HESH),測試氣溫涵蓋攝氏-5~+50度的嚴苛氣候,最後每輛車都累積了8000公里行駛里程與800發砲彈的射擊測試 ;除了測試性能與可靠度之外,AUCRT測試也要歸納阿瓊式在實戰環境下需要的後勤補給量,包括油料、潤滑油與零件等。阿瓊在AUCRT測試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德國RENK提供的自動變速箱在潤滑油溫度過高時會發生軸承失效,在測試期間暫時靠著變更軟體設定來因應;而最終的解決方案,則是在相關機械施予特殊塗料。AUCRT測試終於得到比較正面的評價,根據日後阿瓊式成軍典禮的公開報導,阿瓊式在AUCRT測試中展現了良好的機動能力與射擊精確度。 如無進一步延誤,124輛量產型阿瓊MK-1在2010年3月交付完畢,總共編成兩個阿瓊戰車旅(每個旅62輛)。

在2009年3月3日,第二批17輛量產型阿瓊交付印度陸軍 ,第三批16輛則於同年5月25日交付,這些阿瓊已經納入AUCRT測試所獲得的改良經驗,而相關改良措施也全部回溯追加到較早生產的阿瓊戰車上。 至此,印度陸軍第一個阿瓊戰車旅終於編成,擁有45輛阿瓊量產型,並進入實際運用階段;這個阿瓊戰車旅經過三個月的整體訓練後,在2009年9月至10月進行新一輪的大規模演習測試,與T-90S戰車旅一同操作,以進行雙方的比較,同時也制訂阿瓊戰車旅的相關作戰與後勤維持準則 ;當然,這項演習也是DRDO最後一次爭取印度陸軍增購阿瓊式戰車的希望。先前 印度陸軍多次表明,除了現有124輛的訂單之外,不會進一步增購阿瓊式戰車,因為印度陸軍已經將目標放在下一代主力戰車上。然而,阿瓊在2009年底的演習中表現勝過T-90,因此在2010年5月中旬,又有消息傳出印度陸軍決定追加124輛阿瓊的訂單,使其總數達到248輛 ;據說第二批124輛阿瓊的總值達到4億7120萬美元,平均一輛380萬美元;當然,最後這類消息並無下文,印度陸軍仍繼續進行新一代戰車計畫。

在2010年3月,印度陸軍舉行阿瓊式戰車與T-90的對抗演習,阿瓊戰車與T-90戰車各一個營(雙方數量相等)各被賦予三個戰術任務,雙方都需要橫跨50公里的沙漠,然後在目標區射擊一系列標靶;在這次演習中,每輛戰車都需要發射至少10發砲彈(包括在行進間或靜止狀態射擊)。在這項演習中,每輛戰車行駛約150公里的距離,發射30發以上砲彈;此外,還需穿越深度5至6英尺的水域。依照印度方面事後的報導,阿瓊戰車在演習中的整體表現(包含長距離機動行駛、越野、快速搜索目標、行進與靜止射擊的精確度等)都令人滿意。

在2015年5月上旬,美國防務新聞(Defense News)報導,印度陸軍裝備的124輛阿瓊MK.1之中,已經有75%停用,主要是因為裝備故障以及缺乏進口部件。阿瓊MK.1部件的進口比例高達55%,隨著經年的使用,許多進口部件來源已經中斷(例如停產),導致整個阿瓊MK.1部隊逐漸喪失戰力;印度陸軍表示,主要故障失效的部件包括傳動系統、觀瞄射控、熱影像儀等。印度陸軍表示當初根本不想引進阿瓊MK.1,只是迫於印度國防研究發展組織(DRDO)的壓力而不得不購買;而此時印度陸軍的阿瓊MK.1仍沒有形成戰鬥力,62ton(約55tonne)的戰鬥重量實在過重。

 

阿瓊MK-2

在2000年代,DRDO持續開發改良的阿瓊MK-2型,國產率提高到90%以上;依照DRDO官員的說法,阿瓊MK-2除了部分液壓與電子系統之外,大部分系統都是本國研製。除了印度本國國防單位與廠商之外,以色列Elbit與IMI大量參與 關鍵技術開發,其中Elbit負責關於戰場生存與強化火力的項目,而IMI則協助改進阿瓊MK-2的砲塔、車體設計和機動力,以及改進生產線流程。

阿瓊MK-2總共有93項改良,其中有13項重大改良:武裝方面,阿瓊MK-2增加能遠距離攻擊目標的雷射導引砲射飛彈,最初打算採用以色列製LAHAT,爾後改為印度參考LAHAT而推出的國產GLGM,其砲彈長102.5cm,重18.5kg,使用中途慣性導航加上終端半主動雷射歸向,有效射程介於500~5000m,飛行速度為每秒250m,於2013年1月底首度試射成功,六枚測試的飛彈都順利命中目標;相較於LAHAT,GLGM重量較大,雖然飛行速度略為減慢,但是其威力較大的戰鬥部將擁有更好的穿甲效果。除了GLGM之外,阿瓊MK-2也可使用IMI開發的APAM多用途高爆榴彈,具備可程式化的數位引信,能根據不同目標型態決定引爆時機與模式,包含一次性空炸、逐次空炸、碰撞爆炸以及延遲引爆等模式,可有效殺傷開闊地上或工事、建築物後方的敵軍人員與物資。觀測方面,阿瓊MK-2擁有由Elbit提供的COAPS全週界車長瞄準儀,整合 有日間用CCD攝影機、法國SAGEM公司研發的MATIS成像式熱影像儀(其焦平面陣列單元數為640X512,工作波段3~5um,夜間對戰車等級目標的偵測距離達6km)以及護眼雷射測具儀 ,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COAPS的感測器旋轉塔採用橫置的筒狀設計,除了能水平旋轉之外,安裝感測器的橫筒還能在垂直方向進行-20度到+60度的俯仰,使得COAPS的有效視界大幅增加,不僅能觀測平面戰場,在印度境內常見的崎嶇山地更非常管用,能在低處或掩蔽物後方觀察位於地勢高處的敵方。除了新型車長瞄準儀之外,阿瓊MK-2也在砲塔正面右側(砲手瞄準儀旁)安裝一個相位陣列豪米波雷達天線作為預警之用(也可能用來追蹤自身發射砲彈的軌跡),由DRDO的雷達與電子研究中心開發(衍生自先前DRDO開發的PJT-531機動短程監視雷達),對戰車等級的大型目標的偵測距離達10km,對輕型裝甲車輛偵測距離達8km,對敵方人員的偵測距離約2km;相較於光電系統,豪米波雷達在沙塵、雨水、霧氣之下,仍能擁有較長的偵測距離。提高生存性方面,阿瓊MK-2將砲彈集中在砲彈容艙內增加防護性能,強化戰車砲火的貫穿能力(包含使用更大倍徑的砲管);此外強化車上的裝甲,車體正面與砲塔正面本體加裝第二代的黃金(Kanchan)複合裝甲 ,以原本阿瓊的第一代黃金複合裝甲為基礎,在原本三明治結構中又加入以色列IMI與印度合作開發的非爆炸性反應裝甲夾層,增強對HEAT彈藥的防禦能力,此外在砲塔正面加裝DRDO參考俄製T-90S的接觸五型的車體正面高爆反應裝甲 進一步強化。阿瓊MK-2也加裝Elbit開發的ALWACS先進雷射預警與反制系統,由控制電腦結合安裝在砲塔四周的雷射/紅外線接收警告接收器、煙幕彈的軟殺式(soft kill)主動防禦系統,一旦偵測到敵方光電標定信號就立刻警告車內人員,並自動發射煙幕彈來遮蔽戰車,阻斷敵方光電系統的信號,整體特性類俄製T-90S的盲眼系統;此外,以色列IMI開發的鐵拳硬殺主動防禦系統,也可能成為阿瓊MK-2考慮的裝備。阿瓊MK-2的車頭可加裝除雷犁,增加新型導航系統。此外,阿瓊MK-2採用功率更大的輔助動力系統(APU),功率從原本4.5KW增為8.5KW(11.4馬力)。經過改良之後,阿瓊MK-2的重量從原本的55噸增至59至64噸。 為了因應重量的增加,DRDO打算在阿瓊MK-2上使用1500馬力級發動機(如法國V8X-1500、德國MTU 883 Ka-501等),不過原型車仍使用原本的MTU-838 Ka-501發動機(1400馬力),使得最大路速與加速性能略有降低;此外,阿瓊MK-2換裝數位化動力控制系統,更新轉向機構與傳動齒輪,使用更寬的履帶(由德國提供)來降低接地壓力,駕駛席也配備夜視儀。

依照DRDO的計畫,阿瓊MK-2預計在2014年開發完畢。在2012年6月左右,阿瓊MK-2的原型車在印度Pokharn國家測試場展開測試 ,同年印度軍方也表示將購買124輛阿瓊MK-2,不過隨後根據印度媒體報導,印度軍方似乎將阿瓊MK-2的採購數量降至116輛,使全部阿瓊車系的總數達240輛,而之後再依照阿瓊MK-2的表現來決定是否繼續增購。

 

印度下一代主力戰車

在2008年,印度陸軍召開未來主力戰車(FMBT)需求研討會,預計從2020年開始服役;除了印度 本國國防機構之外,俄羅斯也對印度新一代戰車露出濃厚興趣,將派出團隊前來競爭。依照2012年1月初的消息,印度陸軍要求FMBT的重量限制在50公噸以內,因為既有阿瓊戰車高達55公噸的戰鬥重量已經超出印度許多地區的橋樑載重能力。印度陸軍對FMBT各項技術指標相當嚴苛,雖然重量降至50公噸但仍必須顯著強化防護能力,而對火力、機動力的要求亦高;這些主要指標包括配備功率1500~1800馬力的 新型發動機、具有硬殺(hard kill)能力的主動防護系統、使用120mm滑膛砲(而不是阿瓊的旋膛砲)、使用新技術而使砲口初速達2300m/s的動能穿甲彈、液壓懸吊系統與新型傳動系統 、使用雷達與光電匿蹤技術等。然而,印度DRDO對未來戰車的發展方向卻明顯與印度陸軍不同,例如阿瓊MK-2的戰鬥重量大幅攀升到60公噸以上,而DRDO正在發展的新一代高達1800馬力的戰車發動機(其中有國外廠商參與合作)。印度戰車研究發展局也認為印度陸軍提出的許多指標不切實際,既要求戰鬥重量限制在50公噸以內並配備主動防禦系統,卻仍要求繼續配備大量裝甲來提高防護能力;如果主動防護系統能有效攔截敵方反戰車武器,被動裝甲就必須有所犧牲,否則戰車的整體重量勢必會進一步上揚,根本不可能限制在50噸以內。

結語

阿瓊式的坎坷命運除了歸因於印度第一次從頭 整合研發現代化主力戰車、欠缺經驗與技術實力,以及印度炎熱氣候這種不可抗因素之外,印度國防工業一向惡名昭彰的差勁管理、整合能力恐怕 也要負很大的責任;而印度國防高層與軍方對於重大決策的反覆猶疑以及需求管理的混亂矛盾,或者是軍方與國防研發單位經常不同調,也對印度國防發展造成極大的干擾。 阿瓊MK.1服役後,許多關鍵性進口部件的來源逐漸中斷,使部隊難以繼續維持運作,顯示整個阿瓊的服役生涯後勤規劃有諸多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