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H-70阿拉帕霍型斥候直昇機 

美國陸軍接替RAH-66的機種──ARH-70阿拉帕霍斥候直昇機,預定取代現役的OH-58D。

然而由於成本失控與進度延遲,美國陸軍在2008年10月17日取消ARH-70的研發生產合約,全案重新招標。

──by  Captian Picard 

機型 ARH-70阿拉帕霍(Arapaho)型
類別 斥候直昇機
製造國/廠 美國/Bell
使用國 美國
全長(m) 機身長:10.57

含主旋翼:12.7

主旋翼直徑(m) 10.89
機高(m)

3.56

空重(kg) 1178
最大起飛重量(kg) 2495
最大平飛速率(km/hr) 最大:259

海平面:237

高度1219m:243

巡航速率(km/hr) 209
升限(m) 6096
續航力(km) 362
發動機/最大持續輸出功率/最大輸出功率(軸馬力)

Honeywell HTS-900-2渦輪發動機*1/900(持續)/970(緊急)

乘員 機員2
籌載量(kg) 847
感測系統 AN/AAQ-22D BRITE Star II整合式光電追蹤系統包含第三代FLIR、CCD-TV攝影機、雷射測距/標定系統)
武裝

外載:兩個武器掛載 點,可掛載武器包括

GAU-7 7.62mm機槍莢艙

GAU-19 12.7mm機槍莢艙

M-260 2.75吋(70mm)七聯裝火箭莢艙

地獄火-II反戰車飛彈*2~4。

 


 

發展了近二十年、堪稱人類有史以來最先進精密旋翼機的美國RAH-66卡曼契攻擊/斥候直昇機,由於冷戰後戰場需求改變外加成本過於高昂,於在2004年2月底正式遭到腰斬 。然而,OH-58D的替換卻不能再等,因為伊拉克戰事導致美國陸軍OH-58D機隊的消耗加劇,光是2004年就報銷了30架。 為了及時接替RAH-66的地位,美國陸軍緊接著便提出了新的OH-58D替代計畫,名為武裝斥候直昇機(Armed Reconnaissance Helicopter,ARH) ,其需求於2004年12月9日正式提出。不同於RAH-66使用一種全新開發的攻擊直昇機型架構,ARH係依循OH-58D的模式,選擇現成的商用輕型機體衍生出斥候直昇機 ,並盡可能沿用現有的科技與系統來縮短開發時程並降低風險與成本。

ARH將繼承OH-58D的任務,進行戰場斥候偵蒐、情報蒐集、目標標定、戰果評估以及有限度的火力投射,並透過機上的數位資料鏈系統與友軍各單位/載台進行戰場情資的即時傳輸。除了有人駕駛的ARH外,美國陸軍從2008年開始接收RQ-8B無人武裝斥候直昇機,亦將分攤相關任務。當年的RAH-66是為了適應美蘇冷戰時代的高強度正規軍事衝突,ARH則以系統簡約、高成本效益、低後勤需求、易於操作及維護、適用於各種氣候環境(尤其是酷熱多沙塵的沙漠氣候)等為訴求,比起原本的RAH-66,彷彿由鳳凰一口氣降尊為寒鴨;不過在武力強度較低但是詭譎多變的後冷戰局勢下,渾身上下無一不是最尖端科技的RAH-66反而遠不合乎時下的作戰效益,其身價與科技成就「大而無當」,反倒是樸實無華的ARH顯然更為適切。象徵軍用直昇機發展頂峰的RAH-66,只能自嘆生不逢時矣。

在ARH的需求文件中,美國陸軍強調成本與進度是最主要的考量。在作戰部署方面,美國陸軍要求ARH的作戰半徑達150km,航程能覆蓋一個師的作戰區域約(300平方公里),在海拔1219m、氣溫攝氏35度的 嚴苛條件下仍能起飛,並可在海拔1828m的環境下起降。在戰略部署方面,美軍希望ARH能輕易地空運,並使用折疊式旋翼系統,從運輸機械下後能迅速回復到運作狀態。裝備方面,ARH必須配備精良的光電偵測器、衛星通訊系統、包括Link-16在內的數位資料鏈,並與美軍戰場管理系統連結。ARH被要求能攜帶武裝,包括JCM聯合戰術飛彈(已取消)以及APKWS等導引武器;在生存性方面,ARH必須能在肩射防空飛彈以及其他無導引戰防武器的威脅下存活。

與OH-58D相較,其實ARH的作戰需求基本上大同小異,然而由於美軍新一代網路化作戰理念已經逐漸成熟,因此ARH-70在資訊傳輸、資料處理方面的能量遠高於OH-58D,能與美國陸軍許多新一代數位資料傳輸、戰場管理系統整合。此外,由於近年來美國陸軍經常出沒於城鎮戰場合,因此ARH必須特別強調城鎮戰的觀測與標定能力,這與過去OH-58D主要在野戰環境面對敵方大型裝甲、砲兵部隊有所不同。而除了戰場偵蒐之外,ARH也被要求在必要時擔負人員運輸、戰場救護乃至低強度密接火力支援等角色。而考慮到近年美國陸軍經常需要在阿富汗、中東等炎熱沙塵環境或空氣稀薄的高海拔地區作戰,因此ARH的操作性能與範圍也特別受到重視,以因應美軍廣泛而多元的作戰環境。美國陸軍要求ARH在高海拔、高溫環境中,仍能維持正常性能的85%。

波音競標ARH的設計──AH-6M。

參與競標ARH的主要機種是貝爾以Model 407單引擎商用輕型直昇機發展而來的戰搜直昇機,以及波音以美軍現役AH-6/MH-6小鳥特戰直昇機發展而來的AH-6M/MH-6M其中,AH-6是武裝型,配備3管旋轉機砲與M-260七聯裝70mm火箭發射器,此外還加裝一套小巧精良的整合光電桿測系統,包括一個影像強化CCD攝影機、雷射測距儀以及紅外線熱影像儀,在同類系統中是最輕巧者。根據第二次波灣戰爭中的經驗,美國陸軍認為小而靈巧的武裝直昇機擁有在支援地面部隊的作戰中,擁有最好的任務適應性與存活性,而MH-6堪稱其中的翹楚 ;此外,由於MH-6已經在美國陸軍第160特戰航空團服役多時,因此生產線能迅速上軌道,而不需要重頭來過,因此當時美國陸軍現代化白皮書以及直昇機工業界都比較看好MH-6在ARH中勝出。為了競標ARH,波音在2005年2月5日正式宣佈以AH-6J/MH-6J為基礎, 展開任務增強型小鳥(MELB)研發計畫,使用新開發的六葉片主旋翼、四葉片尾旋翼、新型任務電子裝備以及全新的數位化座艙,並可安裝整合式光電/熱影像感測系統以及任務所需的整合通信/資料傳輸系統,機體兩側武器掛架可選擇使用地獄火反戰車飛彈、M-260七聯裝空用火箭、空用機槍等武器,全機籌載量約2000磅。理論上,MELB由於具備較佳的飛行性能與資訊共享能力,更能滿足美軍網路化作戰需求,但由於OH-6是一種體型較小的平台,不僅難以容納ARH所需的精密光電感測系統,籌載量也不足,最致命的是 系統整合起步太晚,並不屬於成熟的設計。

相形之下,貝爾Model 407是一種設計成熟且頗有銷售實績的機體,且完全受到銷路廣大的貝爾商業直昇機供應/維修體系的支援,在ARH計畫重視的時程與進度方面自然領先對手。貝爾宣稱Model 407不僅成本較低且歷經驗證,而且在系統綜合能力、建造速度以及全球售後服務支援體系都遠比對手佔優勢。此外,貝爾還可以直接利用為海軍陸戰隊發展的AH-1Z/UH-1Y直昇機的技術應用於Model 407上(例如光電偵測系統、數位傳輸等)。Model 407的研發與試飛進度一路領先,其ARH方案的全尺寸模型早在2005年2月16至18日的美國陸軍冬季研討展覽會上公開,第一架由現成Bell 407改裝的ARH原型機則在2005年6月2日完成了為時24分鐘的首飛,此時距離ARH發下招標書才過了半年。這架ARH原型機總共進行三次試飛,累積時數1.5小時,主要用於驗證旋翼、傳動系統、操控品質以及機上的FLIR前視紅外線系統 。

ARH的競標結果於2005年7月29日揭曉 ,不意外地由Model 407獲勝,並被美國陸軍賦予ARH-70的正式編號。Model 407在獲選之際,已經在民間市場銷售超過600架,並累積了1200萬小時的飛行時數。除了進度領先外,Model 407的速度、籌載量與航程在同等級機種中屬於頂級水準,也是該機獲勝的重要因素。雖然AH-6在ARH一案中落敗, 不過波音仍持續自費進行相關研發,希望未來能吸引任何潛在客戶的訂單。

由於Model 407是該公司經典的Model 206系列的後裔,因此兩者的外觀十分相似,但是拜技術進步之賜,ARH-70的可靠度號稱比OH-58D提高18倍,機上也有更多的可用空間。湊巧的是,ARH欲取代的現役OH-58D,當年便是由Model 206發展而來。美國陸軍在2005年8月29日正式與貝爾簽署總值22億美元的合約,研發並生產368架ARH-70A。首架正式的YARH-70A原型機於2006年7月20日完成首飛, ARH-70A原訂從2006年開始低速生產,2007年中旬交付第一架量產機型,2008年起展開全規模量產並正式部署於實戰部隊,在2009年交付38架量產型(30架配屬作戰單位,8架則交給訓練單位), 並在2013年全數交機完畢;而美國陸軍還打算繼續增購ARH-70,至2021年裝備總數512架。依照過去的美國陸軍直昇機使用印地安部落的命名傳統,ARH-70被命名為阿拉帕霍(Arapaho)。在2007年7月,Model 407的ARH型在巴黎航空展亮相。

首架ARH-70A原型機,機體仍維持民用版的Model 407的風貌,許多細部外觀如

發動機外罩、進氣口與排氣口等都與日後量產機型不同。

為了增加 性能,ARH-70改採Bell Model 427直昇機的尾衍總成以二葉片尾旋翼,以提供更好的航向控制與穩定能力。ARH-70A的尾椼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製造,位於尾椼中段的固定式水平尾翼則採用鋁合金蜂窩結構,水平尾翼尖端安裝兩個垂直安定面,其前緣設有前緣縫翼,能改善水平尾翼的工作效率。尾椼末端裝有大後掠角的垂直尾翼,分為上下兩部分,其中下部裝有尾撐,可防止尾旋翼受損。ARH-70A採用四葉片無鉸接式主旋翼系統,旋翼葉片完全以複合材料製造,採用Nomex蜂窩結構以及強化玻璃纖維蒙皮,旋翼前緣加上抗磨損不鏽鋼條來抵禦沙塵的衝擊;為了降低旋翼傳至機體的震動,旋翼槳轂設置高效能阻尼器,旋翼軸與機體也採用隔音支架系統來連接。ARH-70A的二葉片尾旋翼位於尾椼左側,由於採用功率較大的新發動機,尾旋翼的設計遂經過修改,以提供更好的穩定能力,在風速6500km/hr的情況下無論風向為何,都能保持直昇機對航向控制的要求。為了滿足快速部署的需求,ARH-70A的主旋翼採用可折疊設計,垂直/水平尾翼與機身兩側的武器掛架也能迅速拆裝。如此,一架C-130運輸機能同時運送兩架ARH-70A至作戰地點,下機後地勤人員只需花費15分鐘展開主旋翼並裝回武器掛架和垂直/水平尾翼,就能將ARH-70A恢復到可飛行狀態並迅速投入戰鬥。ARH-70的機體結構與OH-58D高度相通,因此能繼續沿用許多原本OH-58D的零件倉儲,大幅減輕建立後勤體系所需的資源。

ARH-700配備一具Honeywell製HTS-900-2渦輪發動機 ,重量142.9kg,最大持續輸出功率達900匹馬力 ,短時間緊急輸出功率為970馬力,強大的出力使其飛操性能、籌載量與改裝餘裕均優於OH-58D。HTS-900發展自先前美國陸軍的T-800型渦輪發動機(RAH-66便使用T-800),結合了發展成熟的商規技術,並搭配二餘度發動機全權數位控制系統(Full Authority Digital Engine Control,FADEC),能根據飛行姿態自動調節發動機的轉速、輸出功率與燃油供應量,大幅增加了運作效率,並減輕了乘員操作負荷以及運轉損耗。 拜發動機推力增加之賜,ARH-70的籌載量達到847kg,比商規的Model 407增加約30%。ARH-70A設有兩個互相連接的油箱,其中前油箱位於座艙前排的座位下方,主油箱則設在後排座位的座椅下方,標準容量共計484公升,能支持直昇機持續飛行2小時右20分鐘。這兩個油箱都有軟性抗墜毀設計,具備較佳的存活率。ARH-70A採用了若干降低跡訊的措施來提高戰場存活率,包括在發動機排氣口使用 簡易的漏斗狀向上排氣口,廢氣可迅速被主旋翼下洗流沖散,使地面敵軍的紅外線觀測裝置較難鎖定,算是相當經濟而有效的設計;此外,ARH-70也在機鼻、擋風玻璃以及旋翼等雷達反射訊號較強的部位使用雷達波吸收材料或塗裝 ,而發動機進氣口也使用擋板遮住渦輪葉片,降低雷達反射信號的強度。

ARH-70的航電系統以美國陸軍在2004年3月14日正式頒佈實施的通用航電系統架構(Common Avionics Architecture System ,CAAS) 為基礎,機上的系統採用開放式架構,盡可能採用民間組件(COTS)以降低壽命週期內的維護成本,並提高未來的改良空間。此一改良計畫也將實施於美國陸軍的通用與特戰直昇機隊,包括UH-60、CH-47F運輸直昇機以及A/MH-6、MH-47G、MH-53E、MH-60特戰直昇機等等。 貝爾亦與陸軍戰術整合中心(Technical Integration Center)的主承包商──洛馬集團進行合作,將ARH-70的航電、通信傳輸系統整合入美國陸軍規劃中的未來網基作戰環境中。其他參與ARH-70主要次系統研發/整合的廠商尚包括洛克威爾.柯林斯(Rockwell Collins)、提供光電偵蒐系統的漢緯(Honeywell)以及負責通信傳輸/飛航安全/電腦整合的L-3 Communication公司等等。ARH-70的主要的航電/通信系統包括:

以色列Elbit美國分公司的頭盔顯示瞄準系統(Helmet Display and Tracking System,HDTS) ,能連動機鼻的AN/AQQ-22D光電感測儀,讓機員輕易地掌握周遭戰場動態。

H-76 ACE全球定位導航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ystem,GNS)

MMR Tophat飛航安全套件(VOR/ILS/GS/Marker Beacon)

ARN-153-V4戰術導航系統(TACAN)

都卜勒雷達高度計

AN/ARC-231無線電系統(詳見AH-64攻擊直昇機一文),包含HAVE QUICK II加密通信系統、單頻道空地無線電系統 (Single Channel Ground and Airborne Radio System,SINCGARS)、寬頻衛星通訊系統SATCOM)、 COMSEC保密通信系統、 FM、VHF、UHF等。

AN-ARC-201D數位專用通信系統,包含SINCGARS, ESIP, FM, VHF等。

屬於21世紀戰場旅級指揮系統(Force XXI Battle Command, Brigade and Below,FBCB2)的藍軍追蹤器(Blue Force Tracker)以及加強定位回報系統(EPLRS),能將本身位置連同搜獲的敵方目標位置一併回報至後方旅級戰鬥系統中,使指揮單位充分掌握我軍動態,並將誤擊降至最低。

數位地圖系統,搭配戰場情資一同顯示,讓機員充分掌握周遭戰場狀況。

MD-1359/A加強型數位數據機(IDM)

SDI-599保密數位傳輸系統(Secure Digital ICS)

以CASS架構為基礎的「玻璃化座艙」(glass cockpit)顯示控制介面,擁有先進的配置,包括 六具大面積多功能彩色顯示器等,能依照不同模式來顯示飛行資訊與戰場情資。

ARH-70最重要的感測裝備是設置於機首 下方的AN/AAQ-22D BRITE Star II整合式全天候光電感測系統,是美國海軍陸戰隊UH-1N通用直昇機採用的BRITE Star I系統的改良型。以往OH-58D採用桅頂觀測儀(MMS),利於將直昇機隱藏在障礙物後方進行觀測,而且不需改變機體姿態就能實現360度觀測;然而MMS的工程極為複雜,其平台必須使用複雜的同軸反轉機構來抵銷主旋翼旋轉,以精良的穩定系統抵銷旋翼震動(否則就會使影像品質大打折扣),並使用特殊的空心主旋翼轉軸取代一般的實心轉軸,以布置MMS的線路與穩定系統,而其他旋翼組件、傳動系統也必須配合修改,以上都會使成本與研發週期大幅增加,顯然不符合美國陸軍急迫的需求;此外,MMS也導致直昇機的飛行阻力大為增加。基於簡化設計與降低成本的考量,ARH-70仍以最傳統的方式,將光電系統設置於機鼻下方,水平旋轉角度為左右各110度 ;由於2000年代以來,美國陸軍進行城鎮戰的機率大增,ARH-70的機鼻觀測儀能最清楚地俯瞰下方的狀況,不過觀測時機體完全無法掩蔽。SB/AAQ-22D整合有第三代高解析度(640X480)凝視陣列技術的紅外線熱影像系統(波長為3~5微米)、CCD-TV攝影機、雷射測距及標定器等,其中第三代紅外線熱影像儀 能清楚辨識5~8km外的車輛或者3km內的人員,在惡劣天候下也能有效進行探測。整個AAQ-22D感測器旋轉塔整合有穩定系統 ,獲得的影像與資訊都投射在作艙的大型彩色平面顯示器上。

電戰自衛方面,ARH-70配備BAE System提供的AN/AAR-57通用飛彈警告系統(Common Missile Warning Systems,CMWS),基本上是沿襲自RAH-66的技術。AN/AAR-57包含多個設於機身各處的紅外線被動感應器,能自動偵測來襲的紅外線或雷達導引防空飛彈,除警告飛行員外,也能自動啟動相對應的電子反制措施或投擲誘餌。此外,機首兩側加裝AN/APR-39B(V)2雷達預警接收器以及AN/AAR-47(V)2飛彈接近警告裝置,此外機上還配備AN/ALE-47干擾彈灑佈器,這些裝備都整合至機上電戰系統中。武裝方面,ARH-70的機身兩側各有一個武器掛架,能掛載 七聯裝2.75吋火箭莢艙、GAU-17 7.62mm機槍莢艙、射速2000發/分的GAU-19 12.7mm機槍莢艙、單裝或雙聯裝地獄火反戰車飛彈發射器、雙聯裝ATAS刺針空對空飛彈發射器等武裝,能滿足低強度地面密接支援或空戰自衛等作戰需求。貝爾表示如果客戶需要,ARH-70也能加裝具備自動追蹤功能的瞄準儀、旋轉砲塔以及整合在航電內的RS-232/422與ARINC介面等。

ARH-70觸礁

然而即便以最保守、最樸實的方式發展的ARH-70也並非一帆風順,仍面臨預算超支、進度落後與系統整合問題 。首架量產型ARH-70原訂在2008年9月移交美國陸軍,前12架的單價約5200萬美元;然而到2007年初,首架ARH-70量產型確定無法在2009年結束前交付,而且前12架的單機成本漲到一億美元,後續的平均單價攀升到800萬美元,總計整個研發與初期生產成本較原訂上漲超過50%,不過仍與先前的OH-58D差不多 。成本上漲的因素除了由於技術問題外,還有工資、原物料與製造過程的。在2007年2月21日,ARH-70的四號原型機因故障迫降而 自旋迫降於德州一座高爾夫球場,幸好後來發現只是單純的人為疏失,一個塑膠管道的蓋子不慎掉入油箱而阻斷油路;為此,貝爾公司修改了飛控與發動機數位控制軟體。更嚴重的是,由於中共的企業也間接參與了ARH-70案,導致機上AN/AAQ-22D整合光電系統等關鍵技術流入中共手中,並且已有疑似仿製品出現在中共發展的武直-11斥候直昇機上,這簡直令 美軍高層難以忍受,這很可能種下了日後美國軍方對ARH-70屢屢刁難的根本原因。

在2007年3月18日,美國陸軍暫時凍結ARH-70A的研發工作。稍後在22日,美國陸軍高層通知貝爾公司,可能在30日內終止此一計畫,貝爾公司必須在此期間內向美國陸軍說明此專案必須繼續的原因。眼見ARH-70陷入麻煩,波音在同年4月20日舊事重提地向陸軍提交ARH恢復方案,希望AH-6M能敗部復活。波音宣稱AH-6M能滿足ARH計畫所有的關鍵需求,並且能準時在2009年裝備第一支部隊。不過美國陸軍採購評議委員會仍在2007年5月做出決定,現階段繼續維持ARH-70A的研發,而不是另起爐灶重選機種,同時也恢復對ARH-70A計畫的撥款。貝爾在2007年5月20日提交的計畫恢復報告中則再度強調,進入初期少量生產(LPIP)階段前的三件工作,貝爾已經完成兩項,包括驗證數位系統整合性以及空中可運輸性,而第三件工作則是以兩架原型機進行有限用戶實驗(LUT),也暫訂於2007年年底展開,當時兩架原型機只差還沒安裝光電觀測系統。 也因為這些延遲,使得ARH-70原本預定於2007年完成的系統設計階段(SDD),延遲到2008年才結束,而首批三架初期少量生產型則在2009年開始製造。

然而ARH-70並非就此時來運轉,其時程與成本繼續失控。在2008年7月9日,ARH-70項目被指控違反美國武器研發管理的Nunn-McCurdy法案,該法案規定武器計畫一旦支出超過原訂預算達15%,就必需向美國國會報備; 如果超支25%以上,除非美國國防部長親自解釋此計畫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必要性,並證明其實際成本的合理性,否則此計畫就必需取消,而此時ARH-70計畫已經比原訂預算規模超支40%以上 。在2008年8月,美國陸軍通知貝爾停止雇用人力,等待ARH-70的Nunn-McCurdy法案審查結果。在2008年10月16日,美國國防部終於正式取消了與貝爾在2005年8月底簽署的ARH-70研發與生產合約, 意味美國國防部不再向國會保證支持整個計畫的62億美元預算。此時,ARH-70的單價已經達到1450萬美元,比原始計畫 的850萬美元上漲70%,首批初期生產型的交機時間也從原訂的2009年延後至2013年,這使美國國防部認為與其繼續執行這份超支且落後的合約,不如將之取消,重新招標。對此,波音AH-6M早就蓄勢待發,圖謀敗部復活;有趣的是,波音在稍早的10月7日再度公開發表 AH-6項目,並宣稱已有幾個潛在客戶已經尋找波音洽商,似乎早已得知ARH-70擱淺在即的風聲。當然,貝爾集團對此感到失望,貝爾發言人表示ARH-70至此已經累積1700小時的飛行時數,如果在這個階段重頭來過,未免太過可惜。 ARH-70取消後,美國陸軍不得不開始規劃OH-58D的延壽改良計畫,以撐過這段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