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58D/F奇歐瓦斥候直昇機

OH-58D的前身:OH-58A,是暢銷的貝爾(Bell)Model 206A噴射遊騎兵(Jet Ranger)的軍用版。

OH-58D(I)奇歐瓦戰士型武裝斥候直昇機,側邊有武器掛架。

從後方看OH-58D(I)

OH-58D(I)與AH-64攻擊直昇機是美國陸軍致命的偵蒐-攻擊組合。

由於OH-58D的替換計畫兩度流產,美國陸軍遂在2010年底提出OH-58F計畫,從2015到2025年將368架

OH-58D升級為OH-58F。照片為OH-58F是首架原型機,2013年4月底首次試飛,注意取消了桅頂偵測儀,

改在機首下方設置光電旋轉塔(類似ARH-70)。

飛行中的OH-58F

(上與下)貝爾自行開發的OH-58 Block II,以OH-58F為基礎,進一步換裝ARH-70使用的發動機、傳動系統、

主/尾旋翼系統與尾椼,使飛行性能獲得進一步的提升,並進一步強化對無人載具的操作能力。

貝爾希望美國陸軍日後能視預算情況,將OH-58F進一步升級為OH-58 Block II規格。

OH-58 Block II正面。機頂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整流罩都是ARH-70的組件。

(上與下二張)台灣陸軍的OH-58D,攝於2014年7月19日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

(上與下三張)在2015年7月27日,美國陸軍第十山地旅的第六中隊、第六騎兵隊、第10空中戰鬥旅

等OH-58D直昇機單位進行了除役前的告別飛行。美國國防部在2015財年國防預算中,將OH-58D全面除役。

 

(上與下二張)台灣陸軍的OH-58D,攝於2023年9月23日湖口基地。

台灣陸軍的OH-58D的桅頂偵蒐儀(MMS),攝於2023年9月23日湖口基地。

(上與下四張)台灣陸軍的OH-58D的起飛,攝於2023年9月23日湖口基地

 

──by  Captian Picard

機型 OH-58D奇歐瓦(Kiowa)
類別 斥候直昇機
製造國/廠 美國/ 貝爾(Bell)
使用國 美國、德國、南韓、中華民國等
最大起飛重量(kg) OH-58D:2041

OH-58D(I):

極速(km/hr) 231
續航力(km) 556
發動機

/軸馬力

早期型:Allison-250-C30R*1/650

武裝型:Allison-200-C-JOR*1

乘員 2
感測系統 桅頂偵蒐儀(MMS):內含一具FLIR、一具電視攝影機、一具雷射測距/標定儀/一具傳統光學瞄準器。

飛行員顯示具(PDU)(OH-58D(I))

武裝 固定:無
外載:

OH-58D:無

OH-58D(I):機身兩側各一個掛載支架,每個支架上有一個掛載點,每個掛載點可加掛一具7聯裝2.75in多管火箭發射器,或一具二聯裝AGM-114地獄火反戰車飛彈發射架,或一挺0.5吋機槍,或一具雙聯裝空對空刺針飛彈(ATAS)發射器。

 


 

前言

空中觀測、偵察至今仍是各國陸軍直昇機隊的重要任務之一。此外,由於斥候直昇機本身任務就是偵察敵方要點以及蒐集戰場情報,因此勢必會接近一些值得攻擊的敵方目標,所以經常順便擔負起火砲射擊指揮(Direction of Fire),甚至能在第一時間指揮友軍地面單位或武裝直昇機對敵方目標投射火力。肩負這些任務的情況下,如果以一般無充足配備的通用直昇機來兼差,恐將無法勝任。因此,配備觀測系統的專業的斥候直昇機便隨之而生,而美軍現役的OH-58D便是一種專業的斥候直昇機。此外,美國陸軍將OH-58D與AH-64A、AH-1F等攻擊直昇機編組為攻擊直昇機營加以聯合運用,作戰時先由OH-58D提供攻擊直昇機隊必要的情報、目標偵察與標定,使攻擊直昇機一出動便能以最便捷、安全的路徑進入作戰空域,使得整體加成效率比單機個別戰力的總和大幅攀升。

 

前身:OH-58A/B/C

在1960年10月14日,美國海軍提出25架輕型觀測直昇機(Light Observation Helicopter,LOH)的需求。總共13架廠商參與競爭,包括貝爾(Bell)、修斯(Hughes Tool Co.)、希勒航空(Hiller Aircraft)等,其中貝爾提交的設計是D-250,被美國軍方稱為YOH-4,採用單發動機、平衡式兩葉片主尾旋翼、著陸用橇架等構型設計。在1961年5月19日,美國海軍宣布貝爾的YOH-4與希勒航空同時獲勝。

貝爾最初競標美國陸軍輕型觀測直昇機案的Model 206(軍方編號YOH-4A),

其滑稽醜陋的外觀獲得Ugly Duckling的綽號。

隨後為了美國陸軍的輕型觀測直昇機案,貝爾繼續以D-250發展出Model 206,並在1962年獲得YOH-4A的軍方編號,共製造5架原型機,第一架於1962年12月8日試飛。在1965年5月,美國陸軍宣布修斯OH-6 Cayuse獲勝,貝爾YOH-4A落敗。然而,貝爾仍持續研發改進Model 206,包括增大機艙內空間以及機員座位、改善原本觀感不佳的外型(競標美國陸軍案期間,YOH-4A由於外型不好看,獲得Ugly Duckling的暱稱)。改進的設計稱為Model 206A,其機體更為流線,機艙容積增加0.45立方公尺。Model 206A由貝爾總裁Edwin J. Ducayet命名為噴射遊騎兵(JetRanger),以凸顯與貝爾暢銷的Model 47J 遊騎兵(Ranger)的關連。日後Model 206A在民間市場頗受歡迎,成為當時美國代表性的直昇機之一。

加拿大陸軍訂購的OH-58A,稱為CH-136。

雖然修斯OH-6一開始在美國陸軍輕型觀測直昇機案獲勝,但由於該廠無法達到合約規定的生產要求,使其得標資格遭到撤銷。美國陸軍在1967年重啟輕型觀測直昇機的競標工作,貝爾即以改進後的Model 206A參與競標,而Fairchild-Hiller原本打算提出FH-1100(美國陸軍編號YOH-5A)參與競標,但最後因故失敗。在1968年3月,美國陸軍正式宣布Model 206A獲勝,並賦予OH-58A的軍方編號。相較於民用的Model 206A,OH-58A不僅航電系統與內部配置有所不同,也改用直徑更大的主旋翼。OH-58A也能掛載輕型武器,例如M134 7.62mm迷你火神機槍。

首架量產型OH-58A於1969年5月交付美國陸軍,隨即被命名為「奇歐瓦」(Kiowa,北美印地安人的一支),並在同年秋季被送往越南戰場,正式開啟OH-58系列在美國陸軍服役的生涯。OH-58A很快便獲得其他北約國家的青睞,加拿大空軍在1970年5月率先訂購了74架OH-58A,加國稱之為CH-136;而澳洲也在1971年與貝爾簽約,由貝爾與當地廠商合作生產75架OH-58A的外銷型──Model 206B-1,美國本身稱之為OH-58B,不過後來訂單減為56架,除首批12架由貝爾原廠製造外,後續均由貝爾與澳洲廠商合作生產。首批12架於1976年交貨。

OH-58C輕型斥候/運輸直昇機。

在1976年6月30日,一架由貝爾自行研發的OH-58A改良型正式亮相,該機隨後被稱為OH-58C。OH-58C換裝一具性能更好的Allison T63-A-720渦輪發動機,並在發動機噴嘴增設紅外線抑制裝置,此外座艙罩改用不易反光的平面玻璃。航電方面,OH-58C的操縱席增設新的顯示面板 ,能與駕駛員夜視鏡(Night Vision Goggle,NVG)相容,並加裝美國大陸導航系統(Continental US,CONUS)、日間光學觀測儀 (安裝在直昇機駕駛艙裡右側席位的頂部)以及 其他新航電系統,此外也針對維修便利性與機體生存性進行改良,包括加裝AN/APR-39雷達警告器。隨後,貝爾將2架屬於美國陸軍的OH-58A改裝成OH-58C,供美國陸軍進行測試。在1978年3月,美國陸軍與貝爾簽約,將275架現有的OH-58A改良為OH-58C。 部分OH-58C具有發射AIM-92刺針(Stinger)空對空飛彈的能力,稱為OH-58C/S。

至1992年,共有76架OH-58A完成發動機升級、加裝紅外線熱影像系統、更新通信裝備、改進導航設備以及若干美國國民兵單位(Army National Guard,ARNG)的 Counter-Drug RAID計畫的改進項目。

 

OH-58D

由於OH-58A無論動力或偵測裝備都不足,美國陸軍遂在1970年代開始規劃新一代的戰場斥候直昇機,這個計畫稱為區域斥候直昇機(Aerial Scout Program),打算開發一種能在日、夜間作業,並配備先進觀測與武器系統的全新斥候直昇機,並在1975年改稱為先進斥候直昇機(Advanced Scout Helicopter,ASH) ;由於過於昂貴,此計畫在美國國會審議1977年度預算時遭到取消。隨後美國陸軍改採一個較為保守的方案,以現成的直昇機設計搭配新設計的感測裝備,成為新一代斥候直昇機;依照這個概念,美國陸軍在1979年11月30日正式展開近期斥候直昇機計畫(Near Yerm Scout Helicopter,NTSH), 並決定採用桅頂偵蒐儀(Mast Mount Sights,MMS)作為核心的偵蒐裝備。當時美國陸軍曾考慮多種現有機種,包括UH-1與OH-58A,爾後UH-1因為體積與噪音較大、易被敵方發現而遭到排除。在1980年7月10日,NTSH計畫正式展開競爭,以現有的商規輕型直昇機為主要對象,參與者包括貝爾的Model 406(OH-58A的改良型,配備出力更強的發動機與四葉片主旋翼系統)以及休斯(Hughes)的OH-6。NTSH計畫隨後改稱「陸軍直昇機改良計畫」(Army Helicopter Improvement Program,AHIP),最後由貝爾的Model 406獲勝。

在1981年9月21日,美國陸軍與貝爾正式簽署AHIP的發展合約。除了貝爾之外,諾斯洛普(Norththrop)、麥克唐納.道格拉斯(Mc Donnel Douglas,目前屬於波音集團)與漢緯公司(Honey Sperry)亦參與了AHIP的偵蒐觀測及航電系統的研發整合。此種奇歐瓦家族的新成員被賦予OH-58D的編號,首架原型機於1983年10月6日完成首次試飛,貝爾總共製造了5架OH-58D的原型機進行測試,其中2號與5號機進行飛行性能測試,3號機配備完整任務裝備以測試電子系統的運作,4號原型機用於測試機上電子系統的電磁兼容性。在1985年3月,OH-58D通過美國陸軍的測試,並被命名為「奇歐瓦戰士」(Kiowa Warrior),所有試飛作業於1984年6月完成,同年7月首架量產型交付美國陸軍,1985年2月正式成軍。最初美國陸軍打算在1985至1991年間,將592架原有的OH-58A/C改裝為OH-58D,不過礙於預算不足 ,稍後改裝數目降至477架,隨後進一步降至277架,至1992年6月僅改裝253架的改裝;不過日後改裝數量獲得回升,到了1995年,OH-58D的 改裝總數達到了424架。

台灣陸軍OH-58D的桅頂偵蒐儀(MMS),攝於2014年7月19日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 。

由於MMS的基座需要抵銷主旋翼旋轉,並且持續承受強烈震動,因此很容易故障;

依照台灣陸軍操作的經驗,MMS不僅妥善率差、組件昂貴,而且多數組件很難釋商由國內產製

合格的替代品,無法降低後勤維護的成本。反而是OH-58D駕駛艙內頂部的備用日間光學瞄準儀,

才是真正可靠且大多時候堪用的觀瞄裝備。

OH-58D外觀上最醒目的部分,就是它的主要觀測裝備──位於主旋翼頂端的桅頂偵蒐儀(Mast Mount Sights,MMS)。一般的直昇機觀測系統不外乎位於機鼻,或者是裝在駕駛艙頂端的頂置偵蒐儀(Roof Mounted Sights,RMS),但是在進行觀測時由於必須讓觀測系統高出掩蔽物,連帶著也會因程度而異地讓機身或主旋翼暴露在敵方目光之下,使得被發現的機率增加。而MMS的用意便在於機員在觀測時僅需讓頂端觀測器露出掩蔽物,而不必連帶讓旋翼甚至機身超過掩蔽物,大大地減少被敵方發現的機會;此外,MMS具備全週界迴旋能力 ,而且水平方向視野不受任何機體部位的阻擋,使直昇機無需任何轉動就能進行360度全方位觀測,大幅增加定點觀測的便利性。純就觀測性能上,MMS的確是任何斥候/攻擊直昇機的最佳選擇,不過由於MMS設置在高速旋轉且振動厲害的主旋翼中央支軸頂端,必須以同軸旋轉裝置抵銷主旋翼的旋轉 ,並以精良的穩定系統抵銷主旋翼震動,否則回傳影像的品質就會因震動而大打折扣,整個設計相當麻煩 且昂貴;MMS在安裝時,位置也需要小心設計,否則可能影響到旋翼槳轂的變距週期,影響飛行安全;而為了容納MMS必備的電子線路與穩定系統,主旋翼傳動軸必須改成中空設計,進而發動機與傳動系統都必須配合調整,工程浩大。 此外,MMS也會增加直昇機的飛行阻力,螺旋槳運轉的震動持續影響MMS使之更容易故障,降低了系統可靠度,也需要更繁複的後勤檢修來維持運作。由於技術困難、複雜度高 以及可靠度較差,MMS始終無法成為直昇機觀測器的主流,例如日本新一代OH-1型斥候/攻擊直昇機,便在設計階段排除了MMS,採用折衷的RMS。到目前為止,使用MMS的斥候直昇機並不多,除了OH-58D外,還有德法合作的虎式攻擊直昇機反戰車型等。OH-58D的MMS乃是由麥道與諾斯洛普合作開發,外型活像顆長了兩個圓眼睛的大球 ,因此被美國陸軍直昇機部隊人員戲稱為「ET」;球狀外罩由複合材料製造,可經由機上乘員控制改變方向以及仰角,以對準目標 ,其水平旋轉範圍為左右各190度,俯仰範圍為正負各30度。這具MMS直徑65cm,重76.6kg,內含 具備自動對焦能力的AN/AAQ-21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測距/標定儀、電視攝影機、放大倍率為12的傳統光學瞄準儀以及穩定裝置,功能十分完善,使OH-58D不僅擁有優異的日夜觀測能力,也能替友軍攻擊直昇機發射的地獄火反戰車飛彈提供目標照射支援。 除了MMS之外,OH-58D仍保留直昇機駕駛艙裡右側席位的頂部的簡單日間光學瞄準儀,作為萬一MMS故障的備份裝置。

除了頭上多了一顆MMS之外,OH-58D也增加了大量其他航電裝備。OH-58D的航電系統以兩具主控制器/處理器(Master CPU)單元為核心,透過美軍軍規1553B資料匯流排與機上主要航電系統連結,包括MMS、ASN-137都卜勒慣性導航系統、姿態方向參考系統、控制與顯示系統(CDS)、APR-39(V)或PAPR-391(V)1雷達警告器,以及可將 搜獲的目標資料傳給地面砲兵單位或友軍攻擊直昇機的自動目標獲得傳遞系統(ATHS)等等 ;而冷戰後期駐防在德國的美軍OH-58D還配備有資料鏈系統,能以真時(Real Time)的方式傳輸各種戰術資料。CDS由漢緯公司發展,其顯示介面為駕駛台上左右各一的兩具大型多功能單色平面顯示器(MFD),可顯示飛行資料、狀態、通訊控制以及MMS的影像等 。原本在早期型OH-58駕駛艙後方還有後座空間能搭載人員與物資,但此空間在OH-58D上則被用來安裝90組線性可轉換單元(LRU,也就是俗稱的黑盒子)。以1980年代中期的標準而言,OH-58D是當時全球航電最先進、精密而完善的軍用直昇機。

為了滿足戰場斥候的機動需求,Model 406/OH-58D換裝新的主旋翼以及推力更大的發動機。OH-58D換裝新的四葉片複合材料主旋翼,增加了機動性 與操控能力,並配備穩定暨控制增益系統(Stablilty and Control Augmentation System,SCAS),能將主旋翼產生的震動 降至最低以利MMS的操作,並大幅增進地貌掩蔽飛行的能力以利於觀測作業,在35節陣風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方向操控能力。動力方面,OH-58D換裝一具愛利森(Allison)-250-C30R渦輪發動機,功率提升至650匹 馬力,搭配數位燃油控制系統以及一具持續輸出功率達455馬力的變速箱,在潤滑油完全流失時仍能持續運作30分鐘。此外,OH-58D的發動機整流罩的造型也與其他Model 206系列不同。

OH-58D的基本主要任務包括野戰砲兵觀測、協助配備地獄火反戰車的攻擊直昇機獵殺戰車等。在野戰砲兵觀測任務中,OH-58D以雷射測距儀提供精確的目標方位、距離資料,自動經過ATHS即時傳遞給友軍砲兵單位的射控中心。如果友軍砲兵單位使用美製銅斑蛇等雷射導引砲彈,OH-58D也能為其提供雷射照射直到命中目標。在反戰車任務中,OH-58D搭配AH-1或AH-64等攻擊直昇機一同出動,先由OH-58D在地形掩蔽物後方進行觀測,然後由攻擊直昇機發射地獄火飛彈,再由OH-58D接手雷射照射工作直到命中目標,如此攻擊直昇機便可離開射擊位置避免遭受反擊,並尋找下一個目標。如果與前進空中管制機(FAC)合作,OH-58D還能協助以雷射導引精靈武器攻擊目標的空軍固定翼機,提供雷射照射服務。

 

武裝型OH-58D的先聲──Prime Chance                          

最初OH-58D並不具備武裝,但在1982年兩伊戰爭進入油輪戰階段,1984年伊拉克開始以中共製海鷹二型反艦飛彈以及法製超級軍旗戰機搭配飛魚反艦飛彈攻擊駛向伊朗港口的船隻,使其對伊朗港口封鎖效率大幅提高。接著伊朗立刻採取激烈的反制措施,不惜違反國際法,包括無預警地在整個波斯灣實施無限制油輪戰以及水雷封鎖(在兩伊戰爭油輪戰期間伊拉克完全遵守國際法,僅對伊朗側面水域實施封鎖)引發世界各強國對伊朗的反彈以及海上聯合封鎖;到了1987年,當伊朗揚言將以其自伊拉克俘獲的海鷹二型反艦飛彈封鎖波斯灣進出印度洋的出入口──荷姆茲海峽時,美國便下定決心派遣一個航空母艦戰鬥群進入波斯灣主動對伊朗軍機艦艇、地面軍事設施、鑽油平台以及航運船舶展開攻擊。同時,美國亦決定為改懸掛美國旗幟的科威特油輪護航;為了完成此項任務,美國將陸軍武裝直昇機部屬在位於波灣的美軍艦艇上,以對付伊朗海軍的高速砲艇以及布雷艦。

最初擔負此一任務的是美國陸軍第160特遣隊(TF-160)的OH-6/AH-6武裝斥候直昇機,但不久後該單位被派遣進行一項緊急任務。於是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在1987年8月要求貝爾公司以最快速度將15架OH-58D武裝化,以接替TF-160原本的任務,而這項緊急行動被稱為主要機會行動(Operation Prime Chance)。首架命名為Prime Chance的武裝型OH-58D在1987年12月完成改裝,整個改裝作業只花了98天。這批武裝版OH-58D直昇機被美軍非正式地稱為AH-58D,編為第118特遣隊(TF-118),在1988年1月進入波灣作業, 隨後並成功地完成任務。AH-58D在機身兩側加裝武器掛架,使用12.7mm機砲莢艙、2.75吋火箭莢艙、刺針飛彈以及地獄火反戰車飛彈等武器,在參戰期間曾與伊朗的高速砲艇與掃雷艦交戰 (見下文)。在1989年9月,TF-118結束在波灣的值勤,除了5架之外,其餘都部署回美國本土。

 

正式的武裝型OH-58D──OH-58D(I)

一架在中東戰區的OH-58D(I),機側掛有地獄火反戰車飛彈。背景是美國陸軍機械化重裝師。

由於AH-58D的表現良好,美國陸軍計畫將其一部份的OH-58D機隊加裝武器,使其能執行偵搜攻擊任務以增加作戰效率與彈性。但因為Prime Chance OH-58D是在短短三個月裡完成的應急品,在急於就章的情況下,新增裝備並未與原有系統完全整合而是獨立操作,所以正式的武裝版OH-58D勢必得重新設計,將武器裝備整合入全機系統中。1990年1月,美國陸軍正式批准武裝型OH-58D的研發工作。同年4月,兩架武裝型OH-58D原型機完成並開始測試,該機隨後被賦予OH-58D(I)的編號。OH-58D武裝化的改裝工作於1992年2月正式展開,美國陸軍總共將411架OH-58D中的198架修改成OH-58D(I)。

由於本身有了火力,OH-58D(I)除了原先OH-58D可擔負的任務外,還能執行空中騎兵斥候以及武裝攻擊任務,也就是早期預警、與敵軍保持接觸,必要時以本身火力清除敵方斥候部隊,甚至以刺針飛彈攻擊敵方直昇機。

與Prime Chance OH-58D相比,OH-58D(I)將新增各種武器、裝備與舊有系統整合為一,精簡了不少多餘的介面、線路、黑盒子等裝備,因此總重減少了90kg,不過仍比標準型OH-58D重。與標準型OH-58D相比,OH-58D(I)不僅增加了武器運用能力,在動力、電子系統上也有所改進。為了配合新增的武器籌載與經過提升的動力系統,OH-58D(I)的機體結構也經過一些修改與強化 ,機上航電艙亦增加對抗電磁脈衝干擾的屏閉措施。

(上與下)台灣陸軍OH-58D的武裝,上為7.62mm機槍莢艙,下為七聯裝火箭莢。

攝於2014年7月19日台中清泉崗空軍基地。

武裝方面,OH-58D(I)的兩側各加裝一組原管狀掛架,每個掛架上有一個掛載點,每個掛載點可選擇加掛一具七聯裝2.75in空射火箭發射器、一具二聯裝地獄火反戰車飛彈發射架或一具二聯裝AIM-28刺針空對空飛彈(Air to Air Stinger ATAS)發射器等等,而單管12.7mm機槍莢艙則由於配合容量500發的彈藥箱的位置,只能加掛在左側掛架;因此,OH-58D(I)也是在RAH-66服役之前,美國陸軍唯一能使用空對空飛彈的直昇機。此掛架在加掛武器時,可向上旋轉以節省存放空間。

動力系統方面,為了應付增加的重量,OH-58D(I)將原本OH-58D上的愛利森(Allison)200C-JOR發動機的增壓器加以改良,使其在較高的飛行高度、溫度下有較大的輸出功率;而主旋翼變速箱也經過改良。因此,OH-58D(I)的持續輸出功率增至550匹軸馬力,必要時可增至575匹。OH-58D(I)的四葉片主旋翼能加以折疊,利於戰略運輸。

航電系統方面,OH-58D(I)新增操控武器的介面不僅與機上原有人機介面整合,較原先多出六個開關,並透過新增的整合系統處理器(ISP)與1553B資料匯流排連結。除了使用MMS導控武器外,OH-58D(I)的駕駛艙內頂板還增加一具飛行員顯示具(Pilot Display Unit,PDU),也具有導控武器的功能,可能是一種作為預防MMS失效的簡單備份系統。在正常情況下,機上乘員可透過儀表板上的單色多功能顯示器顯示MMS所獲得的影像,並導控機上所有武器;如果光使用PDU,由於其不具備雷射標定系統,因此無法使用地獄火飛彈,但是能操作所有其他的武器。此外,OH-58D(I)新增的航電系統尚包括一具由漢偉公司研發的新型ANVIS夜間符號顯示系統、一具8mm錄影系統、資料傳輸系統以及具有跳頻功能的SINCGARS數位式保密無線電系統等等 。ANVIS所使用的彩色顯示器位於駕駛台上兩個大型多功能顯示器之間並偏於上方,除了能投射由FLIR獲得的夜間影像外,還可顯示多種飛行必須的參數,使飛行員在夜間飛行時毋需經常低頭察看儀表板 。8mm錄影系統可將飛行任務中透過MMS獲得之影像和儀表的資料記錄下來,作為任務後檢討與戰場情報分析的資料依據;資料傳輸系統將以往必須在飛行任務前用手動鍵入機上系統的各種任務參數如通訊頻率、飛行計畫、敵我識別模式、航點座標等等改為以卡帶直接輸入,大幅降低整備時間和人員工作負荷 。OH-58D(I)總共配備5個SINCGARS無線電通訊機,總共擁有35個預設頻道,並能以輸入方式再增加其他頻道,並具備語音保密功能。

電戰系統方面,OH-58D(I)不僅保留標準型OH-58D原有的電戰裝備,還新增AN/APR-39(V)1/2脈衝雷達警告器、AN/APR-44(V)3連續波雷達警告器、AN/ALQ-144(V)1紅外線反制系統 、AN/AVR-2雷射警告系統、M-130干擾絲/熱焰彈投射系統 等,與原有的電戰裝備裝置構成一套完整的電子反制系統,被稱為「飛機生存裝備」(ASE)。

在戰略部屬方面,為了讓武裝型OH-58D(I)能由C-130進行戰術性部署,貝爾讓OH-58D(I)發展一套快速部署(Rapid Deployment)改裝套件,由貝爾負責開發,包括換裝可折收或拆卸的主旋翼、武器掛架、垂直尾翼、水平穩定翼、MMS基座以及橇架等,使得一架C-130運輸機能容納兩架OH-58D(I);而地勤人員只要以普通工具花11分半鐘,便能讓空運狀態的OH-58D(I)整備至飛行狀態。RAID套件

此外,美國陸軍曾將部分OH-58D(I)改裝成輕型運輸直昇機,部署在第82空降師。如同前述,OH-58D(I)駕駛艙後方的空間完全被電子儀器佔滿,所以貝爾公司便將腦筋動到兩側的武器掛架上。這些被改裝的OH-58D(I)的武器掛架被拆除,原位置則用來加掛可搭載步兵的長椅或病患擔架,並在機腹下加裝掛釣以吊掛907kg的貨物,而上述運補裝備均能快速拆裝。

 

實際表現

OH-58D從1987年參與各項演習與作戰任務,立刻受到美軍高度評價,因為其定位能力、夜間作業能力、存活率以及可靠度都遠勝過以往的同類機種。在前述1988年兩伊戰爭的主要機會行動中,AH-58D與美國海軍SH-60B反潛直昇機協同作戰,藉由SH-60B的搜索雷達,OH-58D能輕易在夜間接戰伊朗革命衛隊的高速快艇;例如在1988年7月,一架與SH-60B協同作戰的Prime Chance OH-58D便如此擊沈了一艘伊朗砲艇。在1989年9月18日,一架在波灣值勤的AH-58意外墜海,不過所有人員都獲救。

在1991年沙漠風暴戰役中,美軍在波灣地區部署130架OH-58D,包括先前改裝的15架Prime Chance OH-58D;其中,標準型的OH-58D負責地面的執行偵察斥候任務,而武裝化的Prime Chance OH-58D則部署於美軍船艦上,在正式開戰前負責封鎖伊拉克的海運。1991年1月18日當聯軍正式發動攻擊後,3架Prime Chance OH-58D從美國派里級巡防艦尼可拉斯號(USS Nicholas FFG-47)出擊,以地獄火飛彈擊毀了三座伊拉克充當防空和早期預警的海上鑽油平台 ,並俘虜23名伊軍士兵,這是波灣戰爭中美軍的第一批戰俘;1月24日,兩架Prime Chance OH-58D以火箭攻擊Quarah島的伊軍據點,俘獲29名伊軍並拿下該島,這是波灣戰爭中科威特光復的第一塊土地。在接下來的戰事中,Prime Chance OH-58D陸續有擊毀伊軍快艇以及蠶式(Silkworm)反艦飛彈陣地的紀錄。 地面戰開打後,OH-58D經常以機上MMS的雷射標定裝置,為美國陸軍AH-64D、海軍陸戰隊AH-1W攻擊直昇機乃至於空軍A-10攻擊機提供目標雷射照射服務。在整個波灣戰爭期間,美國OH-58D機隊累積飛行時數約9000小時,任務妥善率達到92%的高水平;更重要的是,在任務期間,OH-58D的後勤維修時數為美國陸軍各型參戰直昇機中最低者,足見其性能之耐用可靠。

在1990年4月18日上午,一架駐韓美軍OH-58B在北緯38度的南北韓軍事分界線附近巡邏時,不慎飛入北韓的領空,遭到防空砲火擊中,直昇機被迫降落在北韓領土,兩名機員遭到北韓軍隊俘虜。事後美國向北韓提出道歉,兩名機員遂遣返南韓。

 

OH-58D的外銷

外銷方面,德國、南韓、沙烏地阿拉伯以及台灣都曾採購OH-58D。沙烏地阿拉伯總共採購15架,構型稱為戰鬥斥候(Combat Scout),貝爾內部型號為Model 406CS,主要區別是可將桅頂偵測儀(MMS)卸下,改在機首頂部加裝一個配合拖式反戰車飛彈的瞄準系統。Model 406CS的兩側具備可拆式武器掛架。

台灣在1991年8月首度提出的「陸鵬專案」中,向美國申購18架AH-1W以及12架OH-58D,爾後這個數字增加至AH-1W 42架以及武裝型OH-58D(I) 26架,以成立兩個攻擊直昇機大隊。1992年此軍售案被美國批准,1993年10月起這批直昇機開始運交台灣,在1997年全數交機,成為 台灣陸軍第一支專業攻擊直昇機兵力。在1997年,台灣又向美國增購一批21架AH-1W與13架OH-58D(I)以組建第三個攻擊直昇機大隊,在2002年全部運交完畢。 台灣採購的第二批13架AH-58D(I)的由台灣漢翔公司負責組裝,第一架於1999年11月9日出廠。

 

改良計畫

貝爾公司在1990年代陸續自費發展一系列適用於OH-58D的改良方案,可供客戶選用(不過美國陸軍並未 全面採用),項目如下:

1.提高匿蹤性:在機首、旋翼、風擋等較易反射雷達波的部位使用特殊雷達波吸收材料或塗料,並使用降低紅外線塗料以及在發動機排氣口加裝冷卻裝置。這些措施非常有效,在美國特種部隊的測試中,經過上述改良的OH-58D經常無法被空中預警機的雷達搜獲,此外也使OH-58D成為「美國陸軍直昇機中紅外線訊號最低者」。

2.駕駛用FLIR:在波灣戰爭中,美軍對駕駛用傳統夜視鏡在不良天候或濃煙下的表現甚不滿意,故貝爾直昇機公司打算在OH-58D的機鼻下加裝麥道製造的FLIR,其影像可投射在頭盔顯示器(HMD)上,達到真正的全天候飛行能力。

3.加裝適形油箱:為了增加續航力,貝爾公司為OH-58D設計了容量237公升的機身適形油箱,駕駛艙後方的機身兩側各能加裝一具。同時加裝兩具時,OH-58D的續航力可達891km,此外也可選擇只加裝一具。

4.改良航電系統:可選擇配備慣性導航裝置(INS)、全球定位系統(GPS)、數位電子地圖等,可提高OH-58D在戰區或平坦地形的導航與生存能力。此外,也以速率更高的IDM數位資料鏈系統取代ATHS,能與AH-64D攻擊直昇機、M-1A2 SEP主力戰車、M-2/3A3裝步戰車等配備數位化傳輸系統的新一代陸軍載具進行資料傳輸交換。 在被ARH-70全面取代之前,美國陸軍的OH-58D都將加裝IDM以配合美軍21世紀網路化戰場的需求。

在2002年7月,美國陸軍展開為期五個月的「空中勇士」計畫,打算為美國陸航直昇機發展一套完整的模組化個人生命支援裝備,參與的機種包括OH-58D、AH-64D以及CH-47等。「空中勇士」是美國陸軍除「騎兵勇士」、「陸地勇士」外的第三個士兵系統,用於增加航空人員的存活與求生能力,所有裝備包括預險彈射裝置、一個HGU-56/P頭盔、一個日用型三槽護目鏡、一個夜間使用的雙槽雷射護目鏡、一個指南針、一個個人攜帶充氣救生艇、游泳圈等等,此外還有一套與特戰部隊類似的全身式化學防護內衣,連接有小型冷卻系統,能提供航空人員高於現有的2至3倍保護。防護衣的小型冷卻系統內有冷卻水循環管路,冷卻水來自於一個安裝於飛行器上的可拆式容器。空中勇士系統的理念包括防火、防熱、防噪音保護,並考量到隱蔽性。

在2005年2月,美國陸軍與DRS技術公司簽署價值1.53億美元的合約,為OH-58D的MMS瞄準儀換裝新的紅外線熱影像系統。此種新系統是熱影像系統改進計畫(TISU)的成品,探測距離與性能較原有系統大幅提昇,使OH-58D能在躍出障礙物後的幾秒鐘內獲得足夠的目標影像資訊,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可保持隱蔽。

貝爾自費改裝的OH-58X原型機,並未獲得美國陸軍採用。

貝爾曾以序號69-16322的OH-58D加裝若干自費的升級項目,稱為OH-58X。這架OH-58X採用新的機鼻,加裝一套麥克唐納.道格拉斯電子系統公司(McDonnell-Douglas Electronics Systems)開發的駕駛員夜視系統,整合有一具由Kodak提供、視場30度的前視紅外線儀(FLIR);此外,若干原本設置在機艙後部的航空電子裝備被重新整合布置在機鼻,以在機艙後部騰出一個座位。然而,這種OH-58X方案並未獲得採用與投產。

 

二度落空的OH-58D替換計畫

由於OH-58D從1980年代初期便開始服役,至今也接近淡出前線的階段。最初OH-58D的後繼者應為RAH-66匿蹤攻擊/斥候直昇機,但該機的研發時程一拖再拖,成本水漲船高,加上美軍需求轉變,這種精密而前衛的直昇機終於在研發了21年後,於2004年2月正式終止 。美軍陸軍隨後展開名為武裝斥候直昇機(Armed Reconnaissance Helicopter,ARH),以一種等級與OH-58D類似的輕型斥候直昇機來取代OH-58D, 結果Bell的Model 407在2005年7月雀屏中選,並將被賦予ARH-70的軍用編號。由堪稱「人類史上最先進直昇機」的RAH-66到反璞歸真的ARH-70,繞了一大圈之後,OH-58D還是交棒給貝爾的民用輕型直昇機的軍用衍生型。 最初美國陸軍預定採購368架ARH-70,在2006至2013年陸續交機,屆時替代OH-58D;然而,ARH-70由於進度落後、經費嚴重超支等因素,還是在2008年10月遭到取消,OH-58D的替代計畫二度落空。

 

OH-58F(已取消)

由於新戰蒐直昇機的替換計畫一波三折,使得OH-58D的老化問題日形嚴重。OH-58D從1980年代服役以來,經歷多次戰火洗禮,繁重的勤務使機體逐漸接近使用壽命的極限;而從2001年進攻阿富汗與2003年佔領伊拉克開始,OH-58D已經在中東戰場上持續消耗,各種損失累積數量已超過30架,亟需新的戰蒐直昇機來補充接替。ARH-70取消後,眼看短時間內無法獲得替代機種,美國陸軍只好自行對OH-58D進行檢修,並提出應急的OH-58D改良計畫,主要改良項目可能包括航電儀表,以及改善發動機推力不足的問題。最初美國陸軍估計每架OH-58D的改良預算上限為200萬美元,勢必不可能對主要偵蒐、傳輸機能進行太大幅度的升級。

然而,幾經評估後,美國陸軍還是決定為OH-58D進行一項規模較大的結構翻新以及航電更新計畫,稱為OH-58F;依照美國陸軍的估計,升級成OH-58F之後,奇歐瓦戰士機隊將能節省600萬美元的維持成本 。不同於過去由民間廠商主導的模式,OH-58F由美國陸軍自行研發並製造測試用的原型機,如此能增加效率並節省成本;當然,美國廠商仍負責承包生產工作,原OH-58D製造商貝爾直昇機(Bell Helicopter,現為Textron Inc的一部份)負責機體載台部分,而漢緯國際(Honeywell International)負責更新航電系統。在OH-58F計畫之下,60%機體結構會被更新,主要項目是座艙與感測升級計畫(Cockpit and Sensor Upgrade Program,CASUP),而機體延壽工程則為SLEP。在外觀上,OH-58F最大的不同,就是取消原本的MMS桅頂偵測儀,改在機首下方加裝一個 雷松(Raytheon)的AN/AAS-53光電感測塔(整合CCD攝影機、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標定器等) ,機械結構比原本的MMS大幅簡化,也避免了旋翼持續震動造成的故障問題。OH-58F的座艙換裝新的控制與顯示子系統5號(Control and Display Subsystem 5,CDS5),整合美國FCBC2戰場情報系統(Force Battle Command Brigade and Below,FBCB2),駕駛席共有三個大型彩色多功能平面顯示器;此外,改良項目還包括升級的任務處理器(MCPU)、整合共同飛彈防禦系統(Integrated Common Missile Warning System,CMWS)、二餘度數位發動機控制系統(FADEC)、整合改良型數位化地獄火飛彈控制系統等,並整合美國陸軍定義的Level 2載人/無人載具操作能力(Manned-UnManned Operations,MUM-O)。OH-58F的另一目標是減重,美國陸軍希望OH-58F能比OH-58D減輕160磅(73kg),而實際建造的原型機比這個目標又更低53磅(24kg),因而比OH-58D減輕了200磅以上;減輕重量使OH-58F能搭載更多油料,滯空時間可增加30分鐘。不過, 由於動力與旋翼系統並未進行任何升級,減重後的OH-58F仍無法滿足美國陸軍在氣溫攝氏35度下、於6000英尺高度懸停(1830m)的熱帶區域飛行要求。

此計畫在2010年12月開始執行,由阿拉巴馬的美國陸軍兵紅石工廠製造兩架原型機以及一架結構測試機,原型機在2013年4月26日在阿拉巴馬州的廠區首度試飛;隨後,阿拉巴碼州的美國陸軍工廠製造一架預量產型,2014年11月由軍方進行測試。

原本美國美國陸軍計畫將368架OH-58A/C/D升級為OH-58F(321架現役,其餘封存作為補充折損之用),計畫進行到2015年3月由五角大廈進量產前的主要審查(mile stone C),隨即進入初期低速率生產(low-rate production),量產工作轉移到德州的 Corpus Christi進行,2016年起交付美國陸軍作戰中隊;第一批低速量產週期將製造27架,第二個低速量產週期則生產32架,隨後從2017年進入全素量產,並在2025年完成全部的改裝作業。 然而在2014年3月,基於節約預算的考量,美國國防部決定在2016年將OH-58D機隊完全汰除,因此OH-58F等相關計畫也遭到取消。OH-58F機隊的座艙與感測升級計畫(CASUP)估計要耗資30億美元,而機體延壽工程(SLEP)要耗資70億美元,二者總計要耗資100億美元,使美國陸軍無法負擔。在2014年第一季,貝爾的OH-58F生產線就接到了停工命令。

新一代武裝斥候直昇機(已取消)

除了應急的OH-58F之外,美國陸軍還是希望如果預算許可,能重新展開替換OH-58D的新型武裝斥候直昇機競標工作,計畫名稱仍沿用武裝區域斥候直昇機(Armed Aerial Scout,AAS);如果付諸執行,會是美國陸軍第三次嘗試獲得取代OH-58D的新機。包括美國波音(Boeing)、賽考斯基(Sikorsky)等廠商希望 在AAS計畫之下,每架新造直昇機價格約600至800萬美元。然而,2013年美國聯邦政府展開節約開支方案,國防預算面臨刪減。如果新斥候直昇機計畫不能按時進行,OH-58F機隊至少要服役到2030年代中期以後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美國陸軍就必須進一步對OH-58F進行機體延壽工作。

在2012年12月,美國陸軍建議持續進行AAS;然而在2013年初,由於美國刪減國防預算,預計耗資160億美元的AAS計畫被認為太過昂貴,因此AAS項目在2013年底遭到取消。

OH-58 Block II

除了美國陸軍主導的OH-58F,貝爾也自費開發了OH-58 Block II,打算以之參與美國陸軍下一代武裝區域斥候直昇機(AAS)計畫。OH-58 Block II以OH-58F為基礎,大量使用貝爾Model 407(即ARH-70的貝爾內部編號)的現成組件,包括漢緯(Honeywell)HTS900渦輪發動機、Model 407的四葉片主旋翼與傳動系統、來自於Model 427的尾旋翼以及尾椼等,航電與感測裝置大致與 OH-58F相同,而載人/無人載具操作能力(MUM-O)從OH-58F的第二級升級到最高的第四級。第一架OH-58 Block II在2011年4月14日完成首度試飛,並從2012年10月展開展示飛行。貝爾表示,OH-58F的改良幅度有限,而OH-58 Block II才是真正有效的性能升級;由於OH-58 Block II的基本架構與OH-58F相通,主要差別在於OH-58F並未對旋翼和動力系統進行升級,因此貝爾建議美國陸軍可以視預算情況,進一步將OH-58F升級為OH-58 Block II。

除役

在2013年航空重整草案(2013 Aviation Restructure Initiative)中,美國陸軍就打算將OH-58D全面汰除。在2014年3月,美國國防部編列2015財年國防預算時, 正式決定將OH-58D(美國陸軍有338架、國民兵單位30架)以及訓練用的TH-67機隊全數汰除,並取消原本規劃中的OH-58F升級計畫。原本OH-58D的任務由AH-64E攻擊直昇機搭配無人飛行載具(UAV),以及歐洲直昇機公司(Eurocopter)生產的UH-72 Lakota輕型斥候直昇機(美國陸軍總數約有300架)來取代。依照美國陸軍未來的規劃,現有的OH-58D只能滿足未來美國陸軍20%的斥候任務需求,升級到OH-58F也只能滿足50%;然而,以AH-64E搭配UAV,可滿足80%的斥候任務。在2016年上半,美國陸軍本土所有的OH-58D除役完畢 ,而最後的OH-58D單位──部署在韓國的美國陸軍OH-58D機隊(屬於第82空降軍)也在2017年上旬結束了任務。

然而,外界也有意見認為,將OH-58D全數除役是個欠周詳的考慮。首先,OH-58D是美國陸軍最主要的空中斥候兵力,一定會嚴重影響美國陸軍的作戰任務。UH-72A既沒有OH-58D的精密光電偵蒐裝置,也沒有武裝型OH-58D的武器系統(包含火箭、機槍、地獄火飛彈),只能替代一部分OH-58D原有的功能。而AH-64E搭配UAV無人機乍聽之下是個很有效率的選擇,然而實際上AH-64E的主要任務還是地面攻擊,如果戰況使得AH-64E機隊必須全力支援火力投射任務時,就很難即時派去支援斥候任務。而且一架AH-64E比OH-58D貴七倍 ,平均操作成本多50%,以AH-64E執行OH-58D的任務,效益不見得划算。

隨著OH-58D的除役,貝爾也在2017年中旬停止對OH-58D相關零組件的生產。美國也將除役的OH-58D透過海外軍售管道(FMS)來供應盟邦。在2016年,克羅埃西亞(Croatia )與突尼西亞(Tunisia)成為首批向美國購買這些二手OH-58D的國家,分別購買16與24架(突尼西亞的24架花費1.08億美元,平均每架420萬美元),其中克羅埃西亞在2016年6月30日接收首批5架,突尼西亞則在2017年2月6日接收首批6架,準備用來對付境內的伊斯蘭國(ISIS)武裝組織。而曾購買39架OH-58D的台灣也在2017年初規劃編列4.9億新台幣,一次購足讓OH-58D機隊能持續運作12年的零附件,使得OH-58D機隊能在貝爾停產、商源消失的情況下繼續使用一段時間。 在2017年2月中旬,消息傳出希臘向美國提出購買70架二手OH-58D的意向書(LoR),機體透過美國對盟邦的國防剩餘物資計畫(Excess Defense Articles,EDA)免費提供,訓練、二年份後勤維修零附件、運費等總價估計為2.945億美元(平均每架4000~45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