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式 裝步戰車

日本 國產89式裝甲戰鬥車,其生產進度十分緩慢,至2004年停產時總共只訂購了69輛。

富士軍火展示會上的89式。砲塔兩側各有一具Type-79 Jyu-MAT反戰車飛彈。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96式輪型裝甲車
製造國/廠 日本/

三菱重工小松製所

使用國 日本
車體尺寸(m) 全長6.7  全寬3.2  全高2.5(至車頂)/2.75(至機槍頂)
戰鬥重量(tonne) 27
發動機/馬力

6SY 31 WA水冷四行程六汽缸柴油機*1/600

推重比(hp/tonne) 22.2
極速(km/hr) 70
續航力(km)

400

乘員 車員3名,搭載7名步兵
武裝 Oerlikon Contraves KDE 35mm 90倍徑機砲*1

Type-79 Jyu-MAT反戰車飛彈*2

7.62mm同軸機槍*1

四聯裝煙幕彈發射器*2

 


 

從日本陸上自衛隊成軍以來,日本國產裝甲運兵車的發展,包括第一代的60式與第二代的73式。在1970年代,西方國家陸續仿效蘇聯,推出 裝甲堅實、火力強大、能伴隨步兵作戰裝甲步兵戰鬥車,取代只能運送兵員到戰線附近的傳統裝甲運兵車,而日本也 開始打算跟進。在1980年,日本防衛廳展開下一代裝步戰車的研發,由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負責設計發展.在1981預算年度,日本防衛廳正式編列設計發展與製造原型車的預算。在1984年,防衛廳編列6億日圓製造四輛原型車,測試作業持續到1986年。在1989年,此一裝步戰車完成定型,正式命名為89式,並由三菱重工旗下的小松製所(Komatsu Limited)生產。日本陸上自衛隊對89式的需求約為300輛,原本應該在1990年代生產完畢;但由於冷戰結束使得本土防務壓力大減,加上政策關係,89式的生產作業極其緩慢,至1999年僅有58輛在服役,到了2004年停產時,累積訂單也不過66輛。

89式的戰鬥重量達27噸;不同於法國AMX-10P、美國M-2/3或英國戰士型採用鋁合金裝甲來焊接車體,89式採用重量較重但是不易燃燒的全鋼質焊接車體 (類似西德貂鼠裝步戰車), 能抵擋小口徑武器與砲彈破片的攻擊,車體正面與砲塔正面還採用中空裝甲,強化對高爆穿甲噴流的防護。89式是日本第一種採用水冷(而不是氣冷)發動機的國產戰甲車輛, 故其體積緊湊得多,能將發動機、變速箱與空氣過濾等裝置集結成一體式動力包件,布置在車體前部,不僅更換便利,也增加了車內可用空間。89式的整體佈局 與西方一般裝步戰車類似,駕駛位於車體前方右側,其左為發動機艙;車體中段配備一座雙人砲塔,車尾則設有步兵艙 ;車體與砲塔外觀大量採用傾斜的多面構型,強化避彈性能。89式的動力系統是一具三菱6SY 31 WA六汽缸水冷四行程渦輪增壓柴油機,每分鐘2000轉時可輸出600馬力的最大功率,最大路速可達70km/hr,續行距離400km,搭配一個自動變速箱 (有4個前進檔與2個後退檔;底盤共有六對承載輪與三對頂支輪),採用獨立式扭力桿懸吊系統,傳動輪位於車體前部 ,第一、二、五、六對承載輪又以液壓避震器來補強。往右開啟的駕駛席艙蓋頂部設有三具潛望鏡,中間的一具可換成星光夜視鏡。駕駛席後方設有一個步兵席位,其頂上有一個向上開啟的艙蓋(緊鄰砲塔右前方),裡面的步兵可探頭觀測,艙蓋頂也設有兩個潛望鏡。89式編制三名車員,包括駕駛、位於砲塔的車長與砲手,並可搭載7名步兵(一名在駕駛席後方,另外六名在車尾步兵艙);車體兩側各有三個球狀的步兵射口,其中右側的第一個位於駕駛席後方的步兵艙位置,另外兩個位於後段的步兵艙,而左側三個射口都在步兵艙。

火力方面,89式的雙人砲塔內,車長位於砲塔右側,砲手位於左側。射控方面,砲手 與車長各有一具潛望式瞄準儀,不過兩者都是固定式的,不像一些先進戰甲車採用全週界車長瞄準儀,所以不具備獵/殲(Hunter/Killer)機能 ;射控系統與火砲整合有穩定裝置。車長艙蓋設有六具周視潛望鏡來探測周圍環境,而砲手艙蓋也有兩具固定式潛望鏡,分別朝向前方與左方。砲塔頂部安裝了日本戰甲車輛常見的雷射接收器,一旦接收到敵方雷射測距或標定信號,就能立裝步戰車警告乘員採取規避。武裝方面,在冷戰期間規劃的89式,假想敵是蘇聯BMP-1/2等裝步戰車,配備73mm火砲與反戰車飛彈等強大武器,因此89式裝備了當時在西方裝步戰車中算是較為強大的反裝甲。89式採用一門瑞士Oerlikon Contraves授權日本生產的KDE 35mm 90倍徑機砲 ,在當時算是西方裡算是口徑較大的火砲(同時西方裝步戰車以25至30mm口徑為主);與日本先前87式自走防空砲的35mm火砲相較,89式的35mm KDE機砲減輕了重量,砲管重為51kg,射速也降至200發/分。89式的35mm機砲使用彈種包括脫殼穿甲彈(APDS)、穿甲榴彈(HE)、燃燒榴彈與曳光彈等,其中脫殼穿甲彈的砲口初速為1385m/s,穿甲榴彈為1160m/s,而脫殼穿甲彈對400m外的目標有70mm的穿甲能力,在1000m的距離上則可穿透40mm的滾軋均質鋼甲。35mm機砲的左側安裝一挺74式7.62mm同軸機槍,最大射速1000發/分;此型機槍廣泛應用於陸上自衛隊的各型裝甲車輛,但是風評不佳,容易發生故障且維護不易。此外,89式的砲塔兩側各裝有一具川崎重工生產的Type-79 Jyu-MAT反戰車飛彈 發射器,此種飛彈長79m,直徑50cm,飛行速度200m/s,採用西方第二代反戰車飛彈慣用的半自動指揮瞄準,透過金屬線導傳遞指令,有效射程4000m以上,可攻擊敵方戰車,或在灘岸上射擊逼近的敵方登陸艇。砲塔兩側各加裝四具煙幕彈發射器,砲塔後方設有儲物箱。

在運用上,89式與陸上自衛隊主力戰車協同作戰,在交戰前負責戰場情報搜索、清除障礙或敵方工事陣地(如反戰車武器、路障等)的工作;對於敵方堅固陣地展開攻擊時,89式搭載的步兵便下車戰鬥,而戰車與裝步戰車則以武器進行配合作戰。

如同許多1980、90年代問世的日本國產戰甲車輛,89式僅有日本陸上自衛隊一個客戶,而且所有部件與後勤體系都是從頭專門建立,以先天的生產經濟效益就很不利;冷戰結束以後,陸上自衛隊的裝備汰換減緩,導致生產速率降低(一方面,這也是在需求縮減時,為了長期保有產能的政策),產量稀少的結果又使單位價格水漲船高,惡性循環。此外,過去日本防衛廳編列採購裝備時,每年只會編列該年度開工生產的裝備的預算,而承包廠商每年也只會採購該年度生產所需的物料部件(這種作法直到2010年防衛省訂購10式戰車時才有所改變);對於量產武器而言,明明每年都會持續生產相同的產品,卻硬要逐年編列,而不是一次批量訂購橫跨數年的產品,自然是違反批量生產的經濟效益原則,原物料只會隨著通貨膨脹而逐年漲價。基於上述的先天體制問題,89式裝步戰車的單位成本十分驚人,平均約6.8億日圓,同時期英國戰士型平均單價折算後僅1.27億日圓,1994年挪威向瑞典購買的CV-9030裝步戰車也僅2.3億日圓。除了造價上升之外,「漲價導致減產、減產造成漲價」的循環也造成日本國產戰甲車輛另一種通病:由於產量過於稀少, 改良根本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日本國產戰甲車輛服役後,往往沒有任何大規模升級作業。因此如90式戰車或89式裝步戰車,服役初期或許都十分精良,但隨著服役年日增長,其射控、裝甲都沒有任何升級,便落在同時期不斷精益求精的歐美俄同級戰甲車輛之後。以89式為例,日本始終沒有依照1990年代以來的潮流,利用模組化裝甲技術為其增添裝甲套件;這當然也與日本沒有高強度 的海外武力派遣需求有關,使得戰甲車輛防護升級的必要性不高。

在2004年,由於單價實在過高,設計也已經不再先進,陸上自衛隊終止了對89式的採購,至此總共僅訂購了69輛。所有的89式都裝備於駐紮北海道的陸上自衛隊第7師唯一的步兵團——第11步兵團;即便如此,區區69輛89式都還不足以全面汰換該第11步兵團的73式裝甲運兵車。